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常用缩略词及符号一览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种子处理剂概论 | 第9-12页 |
1.1.1 种子处理剂发展历史及目前在世界农药行业中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1.2 种子处理剂产品在国内登记状况 | 第10-11页 |
1.1.3 国内种子处理剂发展状况分析及前景展望 | 第11-12页 |
1.2 悬浮种衣剂概述 | 第12-13页 |
1.2.1 种衣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 第12页 |
1.2.2 悬浮种衣剂的配方组成 | 第12-13页 |
1.3 农药复配的现状研究 | 第13-14页 |
1.3.1 农药复配应遵循的原则 | 第13-14页 |
1.3.2 种子处理剂的复配 | 第14页 |
1.4 毒氟磷及毒死蜱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4.1 毒氟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14页 |
1.4.2 毒死蜱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联合毒力测定与配方筛选试验 | 第16-2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6-19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17页 |
2.1.3 实验步骤 | 第17-18页 |
2.1.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单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19页 |
2.2.2 混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19-20页 |
2.2.3 混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毒系数 | 第20-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的研制 | 第24-3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3.1.2 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加工主要流程 | 第25-26页 |
3.1.3 配方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页 |
3.1.4 最佳研磨时间筛选 | 第26-27页 |
3.1.5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第27-29页 |
3.1.6 粘度调节剂及悬浮稳定剂的筛选 | 第29页 |
3.1.7 防冻剂的筛选 | 第29-30页 |
3.1.8 消泡剂的筛选 | 第30页 |
3.1.9 成膜剂的筛选 | 第30-31页 |
3.1.10 安全剂的选择 | 第31页 |
3.1.11 防腐剂的选择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3.2.1 水悬浮体系粒径与研磨时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3.2.2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 第33-34页 |
3.2.3 粘度曲线法绘制结果 | 第34-35页 |
3.2.4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3.2.5 防冻剂及防腐剂的选择 | 第36页 |
3.2.6 成膜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7 其余助剂的研究结果 | 第37页 |
3.3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的质量控制 | 第38-54页 |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中毒氟磷及毒死蜱含量 | 第38-43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磷中杂质治螟磷的方法研究 | 第43-49页 |
4.2.1 试验部分 | 第43-44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4.3 其余控制指标的研究 | 第49-53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药效评价 | 第54-60页 |
5.1 15%毒氟磷·毒死蜱悬浮种衣剂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地下害虫的田间药效实验 | 第54-57页 |
5.1.1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1.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5.2 几种不同的种衣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1 实验部分 | 第58页 |
5.2.2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5.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