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志·人物志》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创新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吉林通志》编纂状况 | 第14-20页 |
(一) 作者生平 | 第14-15页 |
(二) 修志准备 | 第15-18页 |
(三) 编纂体例 | 第18页 |
(四) 版本流传 | 第18-20页 |
二、《吉林通志·人物志》内容及编纂特点 | 第20-28页 |
(一) 内容简介 | 第20-23页 |
(二) 编纂特点 | 第23-28页 |
1、重视史料可信度 | 第23-24页 |
2、记载政治、军功人物为主 | 第24-25页 |
3、综合功绩、宗族两大要素编排人物次序 | 第25-26页 |
4、记载史实突出人物贡献 | 第26-28页 |
三、《吉林通志·人物志》价值 | 第28-52页 |
(一) 保存史料 | 第28-33页 |
1、《清史稿》未记载人物 | 第28-30页 |
2、碑文、行状、御制文等史料 | 第30-33页 |
(二) 为研究清代吉林人物的重要贡献提供资料 | 第33-40页 |
1、清统治阶层所依靠的宗族 | 第33-36页 |
2、吉林人物为巩固清政权所作贡献 | 第36-40页 |
(三) 为研究正史中未记载史事提供资料 | 第40-43页 |
1、史事发生的原因 | 第40-41页 |
2、清代政治的发展 | 第41页 |
3、对人物的评价 | 第41-42页 |
4、对人物早年逸事、形象等细节描写 | 第42-43页 |
5、有损清朝尊严的史事 | 第43页 |
(四) 为研究吉林文化提供资料 | 第43-52页 |
1、崇尚武力,文教薄弱 | 第44-46页 |
2、婚俗观变化 | 第46-52页 |
四、《吉林通志·人物志》局限性及错误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