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电镀废水中Cr(Ⅵ)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Cr(Ⅵ)和Cr(Ⅲ)不同pH条件下的存在形态 | 第15-17页 |
·Cr(Ⅵ)的存在形态 | 第15-16页 |
·Cr(Ⅲ)在水环境中不同离子状态的解离常数 | 第16页 |
·Cr(Ⅲ)在水环境中不同pH条件下的离子形态 | 第16-17页 |
·电镀废水中其他重金属的分类 | 第17-20页 |
·镍 | 第18页 |
·铜 | 第18-19页 |
·锌 | 第19-20页 |
·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的机理 | 第20-22页 |
·生物吸附机理 | 第20-21页 |
·生物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模型 | 第21-22页 |
·生物吸附重金属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pH和温度 | 第22页 |
·初始金属离子浓度和生物量 | 第22-23页 |
·吸附平衡时间 | 第23页 |
·共存离子 | 第23页 |
·菌龄 | 第23页 |
·其他因素 | 第23-24页 |
·生物吸附剂与重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 第24-28页 |
·不同生物吸附材料的结构组成 | 第24-26页 |
·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26-27页 |
·生物吸附的主要官能团研究 | 第27-28页 |
·重金属的解吸研究 | 第28-30页 |
·重金属解吸机理 | 第29页 |
·解吸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9页 |
·解吸试剂的要求 | 第29-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2 共存离子对絮凝酵母SPSC01还原和吸附Cr(Ⅵ)的影响研究 | 第31-52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培养方法 | 第31页 |
·常用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Cr(Ⅵ)及总Cr测定方法、原理、步骤及干扰 | 第33-35页 |
·Ni~(2+)、Cu~(2+)、Zn~(2+)分别对酵母还原Cr(Ⅵ)和总铬去除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体系吸附平衡后酵母絮凝能力的变化 | 第35-36页 |
·比较Zn~(2+)和Ni~(2+)对Cr(Ⅵ)还原和总铬去除的抑制作用 | 第36页 |
·Cu~(2+)对吸附平衡后细胞各组分铬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体系Cr(Ⅵ)还原过程中ORP及pH值变化 | 第36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50页 |
·Ni~(2+)的存在对酵母还原Cr(Ⅵ)和总铬的影响 | 第37-38页 |
·Cu~(2+)的存在对酵母还原Cr(Ⅵ)和总铬去除的影响 | 第38-40页 |
·Zn~(2+)的存在对酵母还原Cr(Ⅵ)和总铬去除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体系吸附平衡后酵母絮凝能力的变化 | 第41-42页 |
·Zn~(2+)和Ni~(2+)对Cr(Ⅵ)还原和总铬去除的抑制作用 | 第42-43页 |
·Cu~(2+)对吸附平衡后细胞各组分铬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体系Cr(Ⅵ)还原过程中ORP及pH值的变化 | 第44-47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3 共存离子对絮凝酵母SPSC01吸附Cr(Ⅲ)的影响研究 | 第52-67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培养方法 | 第52页 |
·常用实验设备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Cr(Ⅵ)及总Cr测定方法、原理、步骤及干扰 | 第52页 |
·Ni~(2+)、Cu~(2+)、Zn~(2+)、Cr~(3+)等离子的测定 | 第52-53页 |
·酵母吸附Cr(Ⅲ)过程中pH与铬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53页 |
·Ni~(2+)、Cu~(2+)、Zn~(2+)的存在分别对酵母吸附Cr(Ⅲ)的影响 | 第53页 |
·分析平衡后酵母各组分铬含量 | 第53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3-66页 |
·酵母吸附Cr(Ⅲ)过程中pH与铬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53-54页 |
·Ni~(2+)的存在对酵母吸附Cr(Ⅲ)的影响 | 第54-57页 |
·Cu~(2+)的存在对酵母吸附Cr(Ⅲ)的影响 | 第57-58页 |
·Zn~(2+)的存在对酵母吸附Cr(Ⅲ)的影响 | 第58-60页 |
·分析平衡后酵母各组分铬含量 | 第60-63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4 解吸条件优化及酵母循环利用 | 第67-75页 |
·引言 | 第67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7页 |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培养方法 | 第67页 |
·常用实验设备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Cr(Ⅵ)及总Cr测定方法、原理、步骤及干扰 | 第67页 |
·不同解吸剂对Cr(Ⅵ)的解吸及条件优化 | 第67-68页 |
·不同的解吸剂对Cr(Ⅲ)的解吸及条件优化 | 第68页 |
·酵母吸附—解吸周期循环利用 | 第6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8-74页 |
·不同解吸剂对Cr(Ⅵ)的解吸及条件优化 | 第68-70页 |
·不同的解吸剂对Cr(Ⅲ)的解吸及条件优化 | 第70-71页 |
·酵母吸附—解吸周期循环利用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