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9-3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一、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是当前世界经济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 | 第9-12页 |
二、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为后进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第12-14页 |
三、资本项目开放是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第14页 |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相关概念与分类辨析 | 第14-23页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内涵 | 第14-18页 |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 | 第18-20页 |
三、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及特征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23-33页 |
一、国外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最新研究 | 第23-28页 |
二、国外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假说及经验研究 | 第28-31页 |
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四、文献简评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论文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一、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 第33-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后进国家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评述 | 第36-71页 |
第一节 外资作用的结构主义观点 | 第36-44页 |
一、利用外资加速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观点 | 第36-40页 |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效应的结构主义观点 | 第40-44页 |
第二节 外资作用的依附论观点 | 第44-49页 |
一、激进主义依附抡 | 第44-46页 |
二、改良主义依附论 | 第46-47页 |
三、正统主流依附理论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外资作用的新古典主义观点 | 第49-56页 |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模型 | 第49-52页 |
二、国际借贷资本流动的消费跨期调整效应 | 第52-54页 |
三、新古典主义关于 FDI 作用的观点 | 第54-56页 |
第四节 外国直接投资作用的跨国公司理论 | 第56-66页 |
一、小岛清:双方比较优势论 | 第56-58页 |
二、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 | 第58-64页 |
三、小泽辉智: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第64-66页 |
第五节 对上述外资理论的评述 | 第66-71页 |
一、与发展经济学相关的外资理论评述 | 第66-67页 |
二、与跨国公司相关的外资理论评述 | 第67-69页 |
三、几点启示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基本关系与作用机制分析 | 第71-122页 |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基本关系分析 | 第71-89页 |
一、国际资本流动与开放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71-78页 |
二、国际资本流动适度规模决定:边际收益分析 | 第78-82页 |
三、国际资本流动方式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 | 第82-89页 |
第二节 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89-106页 |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东道国储蓄供给的影响 | 第90-93页 |
二、国际资本流动对东道国投资需求的影响 | 第93-94页 |
三、国际资本流入对东道国国内资本形成的效应 | 第94-96页 |
四、国际资本流动对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 第96-103页 |
五、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对东道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渠道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 | 第106-119页 |
一、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 第107-112页 |
二、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内生技术能力与经济增长 | 第112-117页 |
三、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 第117-119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19-122页 |
第四章 后进国家吸收和有效利用外资:条件分析 | 第122-157页 |
第一节 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初始条件:后进国家的制度环境 | 第122-141页 |
一、稳定的政局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因素是影响外资流向和流量的重要诱因 | 第122-128页 |
二、吸引外资的基本因素: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128-132页 |
三、引入和有效利用外资的重要制度因素:利用与限制相结的外资政策 | 第132-141页 |
第二节 有效吸收和传播外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重要条件:后进国家人力资源积累 | 第141-149页 |
一、训练有素的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吸收更多的技术含量高的外国直接投资 | 第142-143页 |
二、人力资本的水平和结构构成对外资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的基础 | 第143-146页 |
三、后进国家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着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146-149页 |
第三节 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本的基本条件:健全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 | 第149-154页 |
一、健全和加强金融体系内控机制建设 | 第149-150页 |
二、改革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 第150-151页 |
三、建立对外国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的意义及措施 | 第151-154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54-157页 |
第五章 外资方式选择与效应的基本制约因素: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 第157-194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阶段性: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7-163页 |
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7-158页 |
二、竞争发展阶段理论 | 第158-161页 |
三、小泽辉智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第161页 |
四、技术累积—技术改变的理论 | 第161-163页 |
第二节 资源—劳动力驱动阶段与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63-170页 |
一、资源—劳动力驱动阶段的结构特征 | 第163-164页 |
二、资源—劳动力驱动阶段的基本任务、发展过程和制约因素 | 第164-168页 |
三、资源—劳动力驱动阶段利用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劳动力—投资驱动阶段与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70-183页 |
一、劳动力—投资驱动阶段的结构特征 | 第171-176页 |
二、劳动力—投资发展阶段:后进国家的基本任务和技术差距 | 第176-178页 |
三、劳动力—投资发展阶段利用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78-182页 |
四、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进行产业升级的局限性 | 第182-183页 |
第四节 投资—创新驱动阶段与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83-193页 |
一、投资—创新驱动阶段的基本任务:效率提高及主要源泉 | 第184-186页 |
二、投资—创新驱动阶段利用外资方式的选择 | 第186-193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93-194页 |
结束语 | 第19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6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6-208页 |
论文摘要 | 第208-213页 |
Abstract | 第213页 |
后记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