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2-32页 |
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 .2 优先流现象认识及其研究史 | 第13-14页 |
1 .3 优先流基本内涵 | 第14-17页 |
1 .3 .1 优先流定义 | 第14-15页 |
1 .3 .2 优先流分类 | 第15-17页 |
1 .3 .2 .1 按位置分类 | 第15页 |
1 .3 .2 .2 按空间尺度分类 | 第15-16页 |
1 .3 .2 .3 按成因分类 | 第16页 |
1 .3 .2 .4 按水力学特性分类 | 第16-17页 |
1 .4 优先流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1 .4 .1 优先流研究方法及其技术手段 | 第17-28页 |
1 .4 .1 .1 田间土壤开挖法 | 第17页 |
1 .4 .1 .2 示踪物分析法 | 第17-18页 |
1 .4 .1 .3 地透雷达法 | 第18-19页 |
1 .4 .1 .4 CT扫描法 | 第19页 |
1 .4 .1 .5 土柱浸泡方法 | 第19页 |
1 .4 .1 .6 土壤水穿透曲线法 | 第19-20页 |
1 .4 .1 .7 张力渗透仪法 | 第20页 |
1 .4 .1 .8 磁共振影像 | 第20页 |
1 .4 .1 .9 扫描显微法 | 第20页 |
1 .4 .1 .10 优先流模型研究 | 第20-28页 |
1 .4 .2 优先流作用研究 | 第28-30页 |
1 .4 .2 .1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28-29页 |
1 .4 .2 .2 优先流对水质的影响 | 第29页 |
1 .4 .2 .3 优先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29-30页 |
1 .4 .3 优先流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 第30-32页 |
1 .4 .3 .1 优先流研究中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1 .4 .3 .2 优先流研究展望 | 第31-32页 |
2 .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 | 第32-40页 |
2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5页 |
2 .1 .1 地形地质地貌 | 第32-33页 |
2 .1 .2 气候 | 第33页 |
2 .1 .3 土壤 | 第33-34页 |
2 .1 .4 植被 | 第34-35页 |
2 .2 试验区概况 | 第35-38页 |
2 .2 .1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2 .2 .2 地质与土壤 | 第37页 |
2 .2 .3 气候特征 | 第37-38页 |
2 .2 .4 植被 | 第38页 |
2 .3 优先流观测实验集水区 | 第38-40页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40-47页 |
3 .1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3 .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47页 |
3 .2 .1 优先路径观测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3 .2 .2 优先流及渗流观测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3 .2 .3 流域地表径流观测 | 第44页 |
3 .2 .4 降雨观测方法 | 第44页 |
3 .2 .5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第44-46页 |
3 .2 .5 .1 土壤粒径分析 | 第44-45页 |
3 .2 .5 .2 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孔隙测定 | 第45页 |
3 .2 .5 .3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 第45页 |
3 .2 .5 .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45-46页 |
3 .2 .6 优先流模型适应性评价 | 第46-47页 |
4 优先路径分布及其成因 | 第47-54页 |
4 .1 优先路径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 .2 分布类型检验 | 第49-51页 |
4 .3 优先路径成因 | 第51-54页 |
5 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 第54-87页 |
5 .1 优先流产流机制 | 第54-55页 |
5 .2 优先流特征值 | 第55-65页 |
5 .2 .1 水力学特性 | 第55-58页 |
5 .2 .1 .1 基本参数计算依据 | 第55-56页 |
5 .2 .1 .2水力学参数 | 第56-58页 |
5 .2 .2产流及其过程特征 | 第58-64页 |
5 .2 .3 空间颁布特征 | 第64页 |
5 .2 .4 流量特征 | 第64-65页 |
5 .3 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 | 第65-83页 |
5 .3 .1三峡库区降雨特性分析 | 第65页 |
5 .3 .1 .1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65页 |
5 .3 .1 .2三峡库区降雨特征 | 第65页 |
5 .3 .2试验流域降雨特征 | 第65-69页 |
5 .3 .2 .1试脸流域降雨分布 | 第65-66页 |
5 .3 .2 .2降雨年际变化 | 第66页 |
5 .3 .2 .3降雨过程特征 | 第66-69页 |
5 .3 .3降雨影响优先流过程 | 第69-83页 |
5 .3 .3 .1降雨量 | 第69-70页 |
5 .3 .3 .2降雨强度 | 第70-73页 |
5 .3 .3 .3降雨过程 | 第73-78页 |
5 .3 .3 .4降雨因子评价 | 第78-83页 |
5 .4土壤特性对优先流的影响 | 第83-87页 |
5 .4 .1土壤物理特性 | 第83-85页 |
5 .4 .1 .1土壤孔隙度 | 第83-84页 |
5 .4 .1 .2土壤粒径组成 | 第84-85页 |
5 .4 .2土壤渗透特性 | 第85-87页 |
6 优先流在剖面渗流中作用 | 第87-92页 |
6 .1 优先流与渗流过程比较 | 第87-90页 |
6 .1 .1出流时间 | 第89-90页 |
6 .1 .2峰现时间 | 第90页 |
6 .2优先流在渗透总量中所占比重 | 第90-91页 |
6 .3优先流对渗流流速影响 | 第91-92页 |
7优先流对坡面地表径流影响 | 第92-106页 |
7 .1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产流机制影响 | 第92-95页 |
7 .1 .1 地表径流产流机制 | 第92-94页 |
7 .1 .1 .1 超渗产流 | 第92-93页 |
7 .1 .1 .2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蓄满产流) | 第93-94页 |
7 .1 .2 优先流影响 | 第94-95页 |
7 .2 优先流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 | 第95-101页 |
7 .3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7 .4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历时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8 优先流运动过程模拟 | 第106-132页 |
8 .1 模型概述 | 第106-107页 |
8 .2 相关过程模拟 | 第107-112页 |
8 .2 .1 植被生长过程 | 第107页 |
8 .2 .2 潜在蒸发散 | 第107-109页 |
8 .2 .3 植被截留和冠层蒸发过程 | 第109-110页 |
8 .2 .4 土壤温度 | 第110-112页 |
8 .2 .4 .1 数值解 | 第111页 |
8 .2 .4 .2 边界条件 | 第111-112页 |
8 .3 土壤水分运动过程 | 第112-115页 |
8 .3 .1 水力特征值 | 第112-113页 |
8 .3 .2 优先路径和小孔隙之间水分交换 | 第113页 |
8 .3 .3 土壤排水 | 第113-114页 |
8 .3 .4 根系吸水 | 第114-115页 |
8 .4 土壤水分数值解 | 第115-118页 |
8 .4 .1 小孔隙水流 | 第115-118页 |
8 .4 .1 .1 迭代过程 | 第115-116页 |
8 .4 .1 .2 地表边界条件 | 第116-117页 |
8 .4 .1 .3 底部边界条件 | 第117页 |
8 .4 .1 .4 水流及储量变化 | 第117页 |
8 .4 .1 .5 优先流产生 | 第117-118页 |
8 .4 .2 优先水流 | 第118页 |
8 .5 模型建立及其评价 | 第118-132页 |
8 .5 .1 相关分模型建立 | 第118-120页 |
8 .5 .1 .1 植被生长过程 | 第118页 |
8 .5 .1 .2 优先路径中水分运动 | 第118-120页 |
8 .5 .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20-121页 |
8 .5 .2 .1 驱动变量 | 第120页 |
8 .5 .2 .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120页 |
8 .5 .2 .3 管理条件设定 | 第120页 |
8 .5 .2 .4 土壤物理特性参数设定 | 第120-121页 |
8 .5 .3 模型评价 | 第121-127页 |
8 .5 .3 .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 | 第121-127页 |
8 .5 .3 .2 模型评价 | 第127页 |
8 .5 .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7-132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6页 |
9 .1 结论 | 第132-134页 |
9 .2 讨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个人简介 | 第144-146页 |
导师简介 | 第146-148页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