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黄帝内经》以前足太阳膀胱经的文献分析研究 | 第16-23页 |
第一节 《足臂十一脉灸经》研究 | 第16-18页 |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描述的足太阳循行 | 第16-17页 |
二、《足臂十一脉灸经》描述的足太阳病症 | 第17-18页 |
三、小结 | 第18页 |
第二节 《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 第18-23页 |
一、《阴阳十一脉灸经》描述的足太阳循行 | 第18-19页 |
二、《足臂》与《阴阳》循行比较分析 | 第19页 |
三、病症与循行部位比较分析 | 第19-22页 |
四、五十二病方 | 第22页 |
五、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黄帝内经》时期足太阳膀胱经的文献分析研究 | 第23-47页 |
第一节 《素问》研究 | 第23-31页 |
一、膀胱及膀胱经 | 第23-24页 |
二、膀胱经之始终 | 第24页 |
三、足太阳皮部 | 第24-25页 |
四、足太阳络脉 | 第25页 |
五、足太阳经腧穴 | 第25-27页 |
六、足太阳经脉症生死候 | 第27页 |
七、足太阳病症与循行 | 第27-28页 |
八、足太阳脉动的诊脉理论 | 第28-29页 |
九、《素问》中的古代针灸治疗学 | 第29-30页 |
十、背俞与五脏俞 | 第30页 |
十一、郄中与委中 | 第30-31页 |
十二、小结 | 第31页 |
第二节 《灵枢经》研究 | 第31-45页 |
一、《灵枢经》总说 | 第31-32页 |
二、足太阳之循行与病症 | 第32-36页 |
三、足太阳膀胱经病辨证 | 第36页 |
四、足太阳膀胱经病之望诊 | 第36-37页 |
五、治则与针刺禁忌 | 第37页 |
六、督脉之络与足太阳经脉 | 第37页 |
七、卫气运行与足太阳经脉循行 | 第37-38页 |
八、营气与足太阳经脉循行 | 第38页 |
九、五输穴理论 | 第38-39页 |
十、“根、溜、注、入”理论与“标本”理论 | 第39-40页 |
十一、经别理论 | 第40页 |
十二、其他经脉别与足太阳相关 | 第40页 |
十三、足太阳经筋之说 | 第40-42页 |
十四、足太阳经筋之病及治疗 | 第42页 |
十五、其他经筋与足太阳之联系 | 第42-43页 |
十六、背俞理论 | 第43页 |
十七、委阳穴与三焦经 | 第43-44页 |
十八、《灵枢经》中的古代针灸治疗学 | 第44-45页 |
十九、小结 | 第45页 |
第三节 《难经》研究 | 第45-47页 |
一、足太阳之流注 | 第45-46页 |
二、足太阳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 第46页 |
三、京骨与三焦 | 第46-47页 |
第三章 《黄帝内经》以后到唐代足太阳膀胱经的文献分析研究 | 第47-62页 |
第一节 《脉经》研究 | 第47-51页 |
一、足太阳膀胱经之循行 | 第47-49页 |
二、足太阳膀胱经之病症 | 第49页 |
三、经脉理论中膀胱腑病与经脉的联系 | 第49页 |
四、足太阳“脉”“症”相对 | 第49-51页 |
五、足太阳膀胱经脉症治 | 第51页 |
第二节 《针灸甲乙经》研究 | 第51-55页 |
一、足太阳经脉循行 | 第51-52页 |
二、足太阳经脉病症 | 第52页 |
三、足太阳经筋 | 第52-53页 |
四、太阳脉及症治 | 第53页 |
五、足太阳腧穴 | 第53页 |
六、其他经脉与足太阳的穴位联系 | 第53-54页 |
七、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相关 | 第54页 |
八、冲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相关 | 第54页 |
九、足太阳膀胱经与其它经络之穴位相关 | 第54-55页 |
十、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针灸禁忌 | 第55页 |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脉症治 | 第55页 |
第三节 《备急千金要方》研究 | 第55-58页 |
一、足太阳膀胱经经络腧穴理论 | 第56-57页 |
二、腧穴理论 | 第57页 |
三、针灸方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千金翼方》研究 | 第58-60页 |
一、足太阳膀胱经经络腧穴理论 | 第58页 |
二、足太阳膀胱经与孙真人刺鬼十三针 | 第58页 |
三、外科疾病诊断与足太阳背俞穴之关系 | 第58-59页 |
四、灸量与灸刺禁忌 | 第59页 |
五、针灸方 | 第59-60页 |
第五节 《外台秘要》研究 | 第60页 |
一、《外台秘要》的膀胱经腧穴 | 第60页 |
二、足太阳禁灸穴位 | 第60页 |
三、针灸方 | 第60页 |
第六节 总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唐及以前足太阳腧穴与病症的统计分析 | 第62-130页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第62-6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6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62-63页 |
三、统计策略 | 第63-64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64-130页 |
一、唐及唐以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数目变化 | 第64-67页 |
二、唐及唐以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医学文献中的出现情况 | 第67-72页 |
三、唐及唐以前针灸处方含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病症统计 | 第72-75页 |
四、唐及唐以前疾病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统计 | 第75-79页 |
五、唐及唐以前针灸方所记载疾病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对应分病统计 | 第79-99页 |
六、唐及唐以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与针灸方所载疾病分部统计 | 第99-105页 |
七、唐及唐以前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与针灸方所载疾病分穴统计 | 第105-130页 |
结论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