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本文的创新与突破 | 第9-11页 |
一、郁达夫抒情小说:由传统到现代的重要环节 | 第11-17页 |
(一)主体与冲突:王德威抒情现代性理论与郁达夫小说 | 第11-13页 |
1.现代抒情主体的建构 | 第11-12页 |
2.王德威话语视野下的郁达夫抒情小说 | 第12-13页 |
(二) 个人与解放:晚清之后的“抒情”之旅 | 第13-14页 |
1.林纾:道德壁垒中流露情感 | 第13页 |
2.苏曼殊:佛道教义掩自然风流 | 第13-14页 |
3.郁达夫:爱情与性欲结伴登场 | 第14页 |
(三)反抗与生命:王国维、鲁迅对“抒情”理论构建的贡献 | 第14-17页 |
1.“境界”与“内省”:抒情主体可以“客观”、“无我” | 第14-15页 |
2.“撄人心”与“抟心自食”:抒情主体应有“摩罗诗力” | 第15-17页 |
二、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主体意识 | 第17-28页 |
(一)抒情姿态:真诚与自我 | 第18-21页 |
1.真诚的书写灵魂 | 第18-19页 |
2.书写自我的灵魂 | 第19-21页 |
(二)抒情经验:悲剧与自省 | 第21-24页 |
1.悲剧性的生活感受 | 第21-22页 |
2.暴露式的内心自省 | 第22-24页 |
(三)抒情结构:寻找与虚无 | 第24-28页 |
1.抒情主体“寻找”的现代职责 | 第24-26页 |
2.抒情主体“虚无”的现代结局 | 第26-28页 |
三、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主体冲突 | 第28-39页 |
(一)抒情与革命的纠葛 | 第29-32页 |
1.“呐喊”“沉沦”:在革命与抒情中摆荡 | 第29-31页 |
2.由“兴”而“怨”:革命与抒情本来同源 | 第31-32页 |
(二)抒情与启蒙的冲突 | 第32-35页 |
1.启蒙的执着:从“情感”进入自我 | 第32-34页 |
2.抒情的困惑:“启蒙”被情感冲击 | 第34-35页 |
(三)抒情与主体的背反 | 第35-39页 |
1.“幻象”: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矛盾 | 第35-37页 |
2.“死亡”:现代抒情主体“情”归何处 | 第37-39页 |
四、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价值和影响 | 第39-45页 |
(一)抒情传统现代内涵的丰富 | 第39-41页 |
1.“颓废”式抒情情调的发明 | 第39-40页 |
2.“真实”的抒情主体的表现 | 第40-41页 |
(二)现代抒情传统的接续与启示 | 第41-43页 |
1.郁式抒情的潜在继承 | 第41-42页 |
2. 二十年代后的抒情回响 | 第42-43页 |
(三)郁达夫抒情小说创作的局限 | 第43-45页 |
1.重情感而轻文本结构 | 第43页 |
2.过分直露的“暴露狂”倾向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