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7-24页 |
| 1.2.1 超级电容器发展的历史 | 第17-18页 |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储能机制 | 第18-22页 |
| 1.2.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22-24页 |
| 1.3 石墨烯及石墨烯基电极材料 | 第24-31页 |
| 1.3.1 石墨烯的特性 | 第24-25页 |
| 1.3.2 石墨烯基电极材料 | 第25-31页 |
|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石墨烯/自组装三氧化二铁纳米介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3-53页 |
| 2.1 引言 | 第33-35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2.2.1 样品制备及试剂 | 第35-36页 |
| 2.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36页 |
| 2.2.3 电化学测试 | 第36-37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 2.3.1 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 第37-44页 |
| 2.3.2 材料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 第44-50页 |
| 2.3.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0-5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石墨烯/热诱导多孔三氧化二铁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3-66页 |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 3.2.1 样品制备及试剂 | 第54页 |
| 3.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54-55页 |
| 3.2.3 电化学测试 | 第5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 3.3.1 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 第55-61页 |
|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61-6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掺氮石墨烯/超薄二氧化锰片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6-80页 |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 4.2.1 样品制备及试剂 | 第67页 |
| 4.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67-68页 |
| 4.2.3 电化学测试 | 第68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 4.3.1 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 第68-75页 |
|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75-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褶皱掺氮石墨烯/超细四氧化三锰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0-94页 |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81-83页 |
| 5.2.1 样品制备及试剂 | 第81-82页 |
| 5.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82页 |
| 5.2.3 电化学测试 | 第82-83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 5.3.1 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 第83-89页 |
| 5.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89-9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掺氮石墨烯/羟基氧化锰纳米线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94-118页 |
| 6.1 引言 | 第94-96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 6.2.1 样品制备及试剂 | 第96-97页 |
| 6.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97-98页 |
| 6.2.3 电化学测试 | 第98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6页 |
| 6.3.1 材料的微结构表征 | 第98-105页 |
| 6.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5-11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8-122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18-120页 |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 7.3 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荣誉奖励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