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科学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1.4.1 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2 BIF的变形特征与演化 | 第20-21页 |
1.4.3 三维地质建模 | 第21页 |
1.4.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21-22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1.6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9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4-2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4-2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7-34页 |
2.2.1 太古宇 | 第27-28页 |
2.2.2 下元古界 | 第28-29页 |
2.2.3 上元古界 | 第29-30页 |
2.2.4 古生界 | 第30-32页 |
2.2.5 中生界 | 第32-33页 |
2.2.6 新生界 | 第33-34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4-35页 |
2.3.1 太古代岩浆岩 | 第34页 |
2.3.2 元古代岩浆岩 | 第34-35页 |
2.3.3 中生代岩浆岩 | 第35页 |
2.4 区域变质岩 | 第35-36页 |
2.5 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 第36-38页 |
2.5.1 断裂构造特征 | 第36页 |
2.5.2 BIF变形特征 | 第36页 |
2.5.3 构造演化历史 | 第36-38页 |
2.6 鞍山-本溪地区BIF铁矿特征 | 第38-39页 |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39-53页 |
3.1 岩石物性特征 | 第39-43页 |
3.1.1 岩石密度 | 第39-42页 |
3.1.1.1 地层岩石密度 | 第39-41页 |
3.1.1.2 侵入岩体的岩石密度 | 第41-42页 |
3.1.2 岩石磁性 | 第42-43页 |
3.1.2.1 地层岩石磁性 | 第42-43页 |
3.1.3 岩石电性特征 | 第43页 |
3.2 重力异常特征 | 第43-46页 |
3.2.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第43-45页 |
3.2.2 主要重力异常特征 | 第45-46页 |
3.3 航磁异常特征 | 第46-49页 |
3.3.1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 第46-49页 |
3.3.2 主要航磁异常特征 | 第49页 |
3.4 区域剖面地球物理特征 | 第49-53页 |
3.4.1 WP06剖面 | 第50-51页 |
3.4.2 WP01剖面 | 第51页 |
3.4.3 WP04剖面 | 第51-52页 |
3.4.4 WP08剖面 | 第52-53页 |
第4章 BIF区域尺度构造变形特征 | 第53-63页 |
4.1 鞍山一本溪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3-60页 |
4.1.1 鞍山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3-55页 |
4.1.2 弓长岭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5-57页 |
4.1.3 歪头山-北台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7-58页 |
4.1.4 南芬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8-59页 |
4.1.5 大台沟地区BIF构造变形特征 | 第59-60页 |
4.2 鞍山-本溪地区BIF构造变形规律 | 第60-63页 |
第5章 磁铁石英岩标本尺度三维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78页 |
5.1 标本尺度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65页 |
5.1.1 标本尺度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页 |
5.1.2 含铁岩系条带状构造的成因 | 第63-65页 |
5.2 磁铁石英岩标本尺度三维建模 | 第65-71页 |
5.2.1 标本尺度三维建模目的及意义 | 第65-66页 |
5.2.2 标本尺度三维构造建模方法 | 第66-67页 |
5.2.3 标本尺度构造三维建模流程 | 第67-71页 |
5.3 标本尺度褶皱构造类型 | 第71-74页 |
5.4 典型构造标本的变形特征 | 第74-77页 |
5.4.1 标本1的变形特征(西鞍山铁矿) | 第74-76页 |
5.4.2 标本2变形特征(胡家庙子铁矿) | 第76-77页 |
5.5 标本尺度三维构造变形特征 | 第77-78页 |
第6章 铁矿富集的构造模式 | 第78-96页 |
6.1 富铁矿的发育特征 | 第78页 |
6.2 富铁矿的形成原因 | 第78-80页 |
6.3 构造作用对铁矿富集的影响 | 第80-96页 |
6.3.1 褶皱构造对富铁矿富集的影响 | 第81-84页 |
6.3.2 磁铁石英岩应变特征分析 | 第84-86页 |
6.3.3 韧性剪切对铁矿富集的影响 | 第86-96页 |
第7章 BIF铁矿带的三维几何形态特征 | 第96-118页 |
7.1 三维磁化率反演原理 | 第96-99页 |
7.2 鞍山地区三维磁化率反演及BIF三维几何形态 | 第99-107页 |
7.2.1 岩石物性特征 | 第99-100页 |
7.2.2 航磁异常特征 | 第100-105页 |
7.2.3 磁化率三维反演及含铁建造三维几何形态 | 第105-107页 |
7.3 本溪地区三维磁化率反演及BIF三维几何形态 | 第107-118页 |
7.3.1 本溪思山岭铁矿深部地质结构 | 第107-112页 |
7.3.2 大台沟铁矿深部地质结构 | 第112-118页 |
第8章 BIF铁矿空间分布与找矿远景 | 第118-126页 |
8.1 BIF的分布特征 | 第118-120页 |
8.1.1 BIF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118-119页 |
8.1.2 BIF及铁矿体三维几何形态类型 | 第119-120页 |
8.2 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的影响因素 | 第120-121页 |
8.3 BIF铁矿带的形成机制与形成模式 | 第121-123页 |
8.3.1 BIF铁矿带的形成机制 | 第121-122页 |
8.3.2 BIF型铁矿带形成模式 | 第122-123页 |
8.4 深部BIF铁矿远景 | 第123-126页 |
8.4.1 鞍山地区深部BIF铁矿远景区 | 第123-124页 |
8.4.2 本溪地区深部BIF铁矿远景区 | 第124-126页 |
第9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6-128页 |
9.1 结论 | 第126-127页 |
9.2 存在的问题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