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测井解释模板的建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第10-13页 |
·基础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 | 第10页 |
·测井曲线校正和标准化 | 第10-11页 |
·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 | 第11页 |
·建立了气层测井解释图版 | 第11页 |
·单井测井解释和多井综合评价 | 第11-12页 |
·新方法探索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0页 |
·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晚古生代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页 |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4页 |
·沉积环境 | 第14-17页 |
·晚石炭世本溪期 | 第14-15页 |
·晚石炭世太原期 | 第15页 |
·早二叠世山西期 | 第15-16页 |
·中二叠世下石盒子期 | 第16页 |
·晚二叠世上石盒子期 | 第16页 |
·晚二叠世石千峰期 | 第16-17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页 |
·山西组地层地层特征 | 第17页 |
·本溪—石千峰各期古气候特征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测井曲线质量评价与预处理 | 第20-28页 |
·单井测井曲线质量控制研究 | 第20-23页 |
·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校正 | 第20页 |
·声波曲线重构与质量控制 | 第20-21页 |
·密度曲线重构与质量控制 | 第21-23页 |
·多井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23-28页 |
·标准化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多井多曲线分层段标准化研究 | 第24-26页 |
·区域测井曲线标准化参考标准和实施方法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8-32页 |
·岩心数据归位 | 第28-29页 |
·四性关系研究 | 第29-32页 |
·气层四性关系特征 | 第29-30页 |
·气水层四性关系特征 | 第30页 |
·差气层四性关系特征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 第32-41页 |
·泥质含量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33-34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34-36页 |
·饱和度模型及参数的确立 | 第36-41页 |
·饱和度模型岩电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 第38-41页 |
第六章 储层流体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 第41-46页 |
·基于常规方法的储层流体类型判别模型 | 第41-45页 |
·基于岩石弹性属性的储层含气性判别方法 | 第45-46页 |
第七章 储层多井流体性质判别与综合解释 | 第46-52页 |
·单井综合解释处理与流体性质判别 | 第46-48页 |
·储层流体识别标准 | 第46页 |
·模型解释成果可靠性分析 | 第46页 |
·模型解释成果实例分析 | 第46-48页 |
·基于多井评价的储层流体再认识 | 第48-49页 |
·复查结果汇总 | 第49页 |
·优选试气层位 | 第49-52页 |
第八章 测井系列选取与优化 | 第52-57页 |
·常规测井系列 | 第52页 |
·特殊测井系列 | 第52-54页 |
·针对不同地质和测井条件优化特殊测井技术 | 第54-55页 |
·针对研究区的测井系列设计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图表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