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材判和方法 | 第13-17页 |
| 1.材料 | 第13-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人工晶体 | 第14-15页 |
| 2. 方法 | 第15-17页 |
| ·手术方法 | 第15页 |
| ·术后检查 | 第15-1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 结果 | 第17-25页 |
| ·视力及验光结果 | 第17页 |
| ·术后IOL情况 | 第17页 |
| ·焦点深度 | 第17页 |
| ·角膜Q值 | 第17-18页 |
| ·全眼球相差 | 第18-21页 |
| ·调制解调函数值 | 第21-23页 |
| ·视觉质量评分 | 第23页 |
| ·脱镜率 | 第23-25页 |
| 讨论 | 第25-33页 |
| 1.视觉质量的概念 | 第25页 |
| 2.波前像差的提出 | 第25-26页 |
| 3.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概念 | 第26页 |
| 4.理想的人工晶体 | 第26-27页 |
| 5.多焦点人工晶体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 6.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晶体的临床应用评价 | 第28-33页 |
| 结论 | 第33页 |
| 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 附表 | 第38-41页 |
| 附图 | 第41-4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4-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