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典型地区土壤碳库变化及固碳潜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农田土壤固碳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3 分析计算方法 | 第20-25页 |
2.3.1 土壤碳计算 | 第20-23页 |
2.3.2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计算 | 第23页 |
2.3.3 土壤侵蚀对土壤碳影响计算 | 第23-24页 |
2.3.4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 第24-25页 |
第3章 土壤碳密度及储量 | 第25-43页 |
3.1 土壤碳库结构 | 第25-26页 |
3.2 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 第26-29页 |
3.3 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 | 第29-32页 |
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 | 第32-35页 |
3.5 各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35-43页 |
3.5.1 成渝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35-37页 |
3.5.2 两湖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37-39页 |
3.5.3 鄱阳湖周边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39-41页 |
3.5.4 长江下游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 | 第41-43页 |
第4章 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 第43-54页 |
4.1 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库变化 | 第44-45页 |
4.3 各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 | 第45-54页 |
4.3.1 成渝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 | 第46-47页 |
4.3.2 两湖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4.3.3 鄱阳湖周边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4.3.4 长江下游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特征 | 第51-54页 |
第5章 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54-73页 |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54-62页 |
5.1.1 pH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55-57页 |
5.1.2 N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57-60页 |
5.1.3 土壤质地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0-62页 |
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 气候因素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4-69页 |
5.3.1 温度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2 降水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 土壤侵蚀对土壤碳源汇的影响 | 第69-71页 |
5.5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71-73页 |
第6章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 | 第73-77页 |
6.1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及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6.1.1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 第73-74页 |
6.1.2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分布特征 | 第74-75页 |
6.2 不同土壤类型的固碳潜力 | 第75-77页 |
第7章 结论与问题 | 第77-81页 |
7.1 结论 | 第77-80页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