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普兰县“三生用地”配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相关研究分析 | 第14-15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概述 | 第16-19页 |
2.1.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含义 | 第16页 |
2.1.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 第16-18页 |
2.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2.2.3 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2.2.4 土地可持续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3.1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2-24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1.2 地质情况及地形地貌 | 第22-24页 |
3.2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4-27页 |
3.2.1 人口现状 | 第24-25页 |
3.2.2 经济现状 | 第25-27页 |
第4章 普兰县“三生用地”现状分析 | 第27-39页 |
4.1 普兰县“三生用地”土地类型划分 | 第27-28页 |
4.2 生态用地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4.2.1 生态用地现状 | 第28-30页 |
4.2.2 生态用地特点 | 第30页 |
4.2.3 生态用地存在问题 | 第30-32页 |
4.3 生产用地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4.3.1 生产用地现状 | 第32-33页 |
4.3.2 生产用地特点 | 第33-34页 |
4.3.3 生产用地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4.4 生活用地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4.4.1 生活用地现状 | 第35-37页 |
4.4.2 生活用地特点 | 第37页 |
4.4.3 生活用地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第5章 普兰县“三生用地”配置研究 | 第39-59页 |
5.1 普兰县生态用地配置研究 | 第39-46页 |
5.1.1 生态用地需求 | 第39页 |
5.1.2 生态用地分析 | 第39-42页 |
5.1.3 生态用地配置研究 | 第42-46页 |
5.2 普兰县生活用地配置研究 | 第46-53页 |
5.2.1 生活用地需求 | 第46页 |
5.2.2 生活用地分析 | 第46-51页 |
5.2.3 生活用地配置研究 | 第51-53页 |
5.3 普兰县生产用地配置研究 | 第53-57页 |
5.3.1 生产用地需求 | 第53页 |
5.3.2 生产用地分析 | 第53-57页 |
5.3.3 生产用地配置研究 | 第57页 |
5.4 普兰县土地利用配置结果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9-60页 |
6.3 讨论与不足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