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纪念性建筑论文--丧葬建筑论文

基于吸引力提升的纳骨建筑优化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我国纳骨建筑的前景广阔第11页
        1.1.2 我国纳骨建筑的整体吸引力不足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1 社会价值第12页
        1.2.2 建筑价值第12-13页
        1.2.3 文化价值第13页
        1.2.4 生态价值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3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9页
        1.5.1 纳骨建筑第17-18页
        1.5.2 吸引力第18-19页
第二章 纳骨建筑的基础研究第19-40页
    2.1 纳骨建筑的发展与现状第19-30页
        2.1.1 历史上的纳骨建筑第19-20页
        2.1.2 现代纳骨建筑的发展第20-22页
        2.1.3 我国纳骨建筑的现状第22-30页
    2.2 纳骨建筑相关理论与实例研究第30-34页
        2.2.1 纳骨建筑纪念性理论及实例第30-31页
        2.2.2 纳骨建筑文化理论及其实例第31-32页
        2.2.3 纳骨建筑生态化理论及实例第32-33页
        2.2.4 纳骨建筑智能化理论及实例第33-34页
    2.3 我国推广纳骨建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4-39页
        2.3.1 我国推广纳骨建筑的必要性第34-37页
        2.3.2 我国推广纳骨建筑的可行性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我国纳骨建筑吸引力不足的原因研究第40-55页
    3.1 模仿传统墓地选址,丧失便利优势第40-43页
        3.1.1 布点过于集中第40-41页
        3.1.2 位置较为偏远第41-43页
    3.2 功能有待完善,与传统墓地存在一定差距第43-48页
        3.2.1 瞻仰场所狭小且缺乏辨识度第43-46页
        3.2.2 缺乏优质的祭祀场所第46-47页
        3.2.3 辅助设施设置不到位第47-48页
    3.3 舒适度不足,对比传统墓地缺乏竞争优势第48-51页
        3.3.1 空间过于封闭阴暗第48-50页
        3.3.2 环境过于严整阴冷第50-51页
    3.4 形式僵化单一,缺少创新意识第51-54页
        3.4.1 照搬传统建筑形式,与时代脱节第52-53页
        3.4.2 形式简单雷同,缺乏地域性特征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我国纳骨建筑吸引力提升的优化策略第55-77页
    4.1 提升纳骨建筑吸引力的优化原则第55-56页
        4.1.1 交通便捷性原则第55页
        4.1.2 功能适用性原则第55页
        4.1.3 环境舒适性原则第55-56页
        4.1.4 形式创新性原则第56页
    4.2 从交通便捷性出发的优化策略第56-60页
        4.2.1 依据区域人口情况合理布点第56-58页
        4.2.2 注重交通便捷灵活选址第58-60页
    4.3 从功能适用性出发的优化策略第60-66页
        4.3.1 提升瞻仰场所的使用体验第60-63页
        4.3.2 创造适于祭祀活动的优质场所第63-65页
        4.3.3 完善辅助功能设施第65-66页
    4.4 从环境舒适性出发的优化策略第66-73页
        4.4.1 打开封闭空间,营造宜人氛围第66-69页
        4.4.2 柔化严整布局,提升景观质量第69-73页
    4.5 从形式创新性出发的优化策略第73-76页
        4.5.1 结合传统建筑进行形式创新第73-74页
        4.5.2 结合地域建筑进行形式创新第74-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结语第77-79页
    5.1 研究总结第77-78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图表目录第81-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历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6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及Libellula成株抗叶锈QTL作图
下一篇:点云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