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铸造论文--钢件铸造论文

铸钢浇铸成型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含缺陷的铸钢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铸钢节点的特点第12页
        1.1.2 铸钢节点的分类第12-13页
        1.1.3 铸钢节点的工程应用第13-14页
        1.1.4 铸钢节点的初始缺陷第14-15页
    1.2 铸钢节点初始缺陷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15-19页
        1.2.1 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2 存在问题第18-19页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19页
        1.3.1 课题来源第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铸造成型过程理论基础及模拟研究第22-38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铸钢件生产工艺第22-23页
    2.3 铸件成型过程理论基础第23-25页
        2.3.1 充型过程的数学模型第23-24页
        2.3.2 凝固过程的数学模型第24-25页
    2.4 铸件成型过程数值模拟和软件第25-26页
    2.5 铸件缺陷及形成原因第26-27页
        2.5.1 缩孔缩松缺陷及形成原因第26页
        2.5.2 热裂缺陷及形成原因第26-27页
        2.5.3 冲砂缺陷及形成原因第27页
    2.6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中对缺陷的判据第27-29页
        2.6.1 缩孔缩松缺陷判据第27-28页
        2.6.2 热裂缺陷判据第28页
        2.6.3 冲砂缺陷判据第28-29页
    2.7 十字板件铸造过程数值模拟和铸造缺陷分析第29-35页
        2.7.1 十字板件铸造过程模拟第29-30页
        2.7.2 十字板件铸造缺陷分析第30-33页
        2.7.3 铸件厚宽比对缩孔缩松缺陷大小的影响第33-34页
        2.7.4 铸件浇注速度对缩孔缩松缺陷大小的影响第34-35页
    2.8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三章 K型铸钢节点初始缺陷数值模拟研究第38-52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浇冒口系统及设计原则第38-40页
        3.2.1 浇注系统设计第38-39页
        3.2.2 冒口设计第39-40页
    3.3 K型铸钢节点浇冒口系统设计第40-43页
        3.3.1 冒口设计第40-41页
        3.3.2 浇注系统设计第41-42页
        3.3.3 浇注系统实体造型第42-43页
    3.4 K型铸钢节点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第43-51页
        3.4.1 前处理设置第43-45页
        3.4.2 后处理概述第45页
        3.4.3 K型铸钢节点充型和凝固过程第45-47页
        3.4.4 K型铸钢节点初始缺陷模拟结果第47-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初始铸造缺陷场在有限元计算中的模拟方法研究第52-60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铸钢节点质量等级评定第52-53页
    4.3 铸钢节点建模第53-54页
    4.4 缩松缺陷场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建模模拟第54-55页
    4.5 热裂缺陷场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建模模拟第55-57页
    4.6 冲砂缺陷场在有限元模型中的建模模拟第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五章 初始缺陷对K型铸钢节点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0-74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K型铸钢节点有限元建模第60-62页
        5.2.1 材料本构关系第60页
        5.2.2 边界条件第60-61页
        5.2.3 加载方式第61页
        5.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5.3 无缺陷的理想铸钢节点与有缺陷的铸钢节点静力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第62-71页
        5.3.1 K型铸钢节点应力位移测点位置第62-63页
        5.3.2 无缺陷的理想铸钢节点与有缺陷的铸钢节点强度分析第63-70页
        5.3.3 无缺陷的理想铸钢节点与有缺陷的铸钢节点刚度分析第70-71页
        5.3.4 无缺陷的理想铸钢节点与有缺陷的铸钢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第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六章 初始缺陷对K型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4-90页
    6.1 引言第74页
    6.2 疲劳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第74-77页
        6.2.1 疲劳缺口系数第74-75页
        6.2.2 尺寸效应第75-76页
        6.2.3 表面加工的影响第76-77页
        6.2.4 安全系数第77页
    6.3 加载方式一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7-79页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7页
        6.3.2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77-78页
        6.3.3 计算结果分析第78-79页
    6.4 加载方式二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9-80页
        6.4.1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79页
        6.4.2 计算结果分析第79-80页
    6.5 加载方式三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6.5.1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80-81页
        6.5.2 计算结果分析第81-82页
    6.6 加载方式四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2-84页
        6.6.1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82-83页
        6.6.2 计算结果分析第83-84页
    6.7 加载方式五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4-85页
        6.7.1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84页
        6.7.2 计算结果分析第84-85页
    6.8 加载方式六作用下初始缺陷对铸钢节点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5-87页
        6.8.1 加载方式及边界条件第85-86页
        6.8.2 计算结果分析第86-87页
    6.9 对铸钢节点质量评定标准的建议第87页
    6.10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0-94页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第90-91页
    7.2 今后的研究工作展望第91-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营运和养护系统的构建
下一篇:我国野生郁金香繁殖生物学及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