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带高增益八木天线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1.2 八木天线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8-1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 第2章 八木天线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 2.1 引言 | 第14页 |
| 2.2 八木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 2.3 八木天线的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2.4 八木天线的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 2.5 八木天线的设计及仿真 | 第17-20页 |
| 2.5.1 八木天线的设计指标 | 第17页 |
| 2.5.2 八木天线的结构 | 第17-18页 |
| 2.5.3 八木天线的仿真分析 | 第18-2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宽频带高增益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21-37页 |
| 3.1 引言 | 第21页 |
| 3.2 八木天线频带展宽的工作方法 | 第21-22页 |
| 3.3 宽频带高增益八木天线的设计指标 | 第22页 |
| 3.4 采用开式套筒偶极子的八木天线 | 第22-29页 |
| 3.4.1 开式套筒偶极子天线 | 第22-24页 |
| 3.4.2 新型八木天线结构 | 第24-25页 |
| 3.4.3 天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25-29页 |
| 3.5 采用枝节加载振子的八木天线 | 第29-36页 |
| 3.5.1 枝节加载振子天线 | 第29-31页 |
| 3.5.2 新型八木天线结构 | 第31-33页 |
| 3.5.3 天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频率可重构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37-51页 |
| 4.1 引言 | 第37页 |
| 4.2 可重构天线的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 4.3 PIN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 | 第38-40页 |
| 4.4 频率可重构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40-46页 |
| 4.4.1 天线工作原理及结构 | 第40-41页 |
| 4.4.2 PIN二极管的选取 | 第41-42页 |
| 4.4.3 天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 4.5 频率连续可重构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46-50页 |
| 4.5.1 天线工作原理及结构 | 第46-47页 |
| 4.5.2 变容二极管的选取 | 第47页 |
| 4.5.3 天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5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方向图可重构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51-59页 |
| 5.1 引言 | 第51页 |
| 5.2 方向图可重构八木天线的设计 | 第51-58页 |
| 5.2.1 八木天线方向图可重构设计方法 | 第51-53页 |
| 5.2.2 方向图可重构八木天线结构 | 第53-55页 |
| 5.2.3 PIN二极管的选取 | 第55-56页 |
| 5.2.4 天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