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1-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2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17-29页 |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演变历程 | 第17-22页 |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 年—1957 年) | 第17-18页 |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停滞成长阶段(1958 年—1978 年) | 第18页 |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群落的成长起步阶段(1978 年—1992 年) | 第18-19页 |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成长转型阶段(1993 年—2003 年) | 第19-20页 |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成长加速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20-22页 |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金融需求特征 | 第22-25页 |
·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 | 第22-23页 |
·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征 | 第23-25页 |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特征 | 第25-29页 |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 | 第25页 |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 | 第25-26页 |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成长表现 | 第26-29页 |
3 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农业信贷市场与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 | 第29页 |
·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农村信贷市场 | 第29页 |
·农村担保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也显著滞后于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 | 第29-30页 |
·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主体缺位与生态功能缺失 | 第30-31页 |
·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退出形成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缺位 | 第30页 |
·既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生态功能缺失 | 第30-31页 |
·农村中小企业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 第31-33页 |
·企业自身建设不足 | 第31页 |
·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 第31-32页 |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 第32-33页 |
4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 第33-38页 |
·实施更加强有力的财税支农惠农政策 | 第33-34页 |
·建立农村非营利性公共支出由公共财政全部承担的机制 | 第33页 |
·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扶持性财政政策 | 第33页 |
·对农村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金融融资提供财政贴息 | 第33-34页 |
·推行积极有效的货币金融支农政策 | 第34-35页 |
·城乡有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应当长期化 | 第34页 |
·加强对城乡信贷资源协调配置的金融调节 | 第34页 |
·大力发展多种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 第34-35页 |
·改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环境 | 第35页 |
·加快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35-38页 |
·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 第35页 |
·加强农村信用法制建设 | 第35-36页 |
·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 第36页 |
·充分发挥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 | 第36页 |
·积极发展农村直接金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