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构造论文--上部结构论文--桥面论文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基本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1-16页
        1.2.1 FRP材料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FRP型材-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研究第12-16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9页
第二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模壳的设计与制作第19-35页
    2.1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模壳初步设计第19-27页
        2.1.1 BFRP模壳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第20页
        2.1.2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模壳尺寸确定第20-21页
        2.1.3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模壳截面方案设计第21-26页
        2.1.4 FRP-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模壳连接件设计第26-27页
    2.2 自平衡预应力FRP模壳设计第27-28页
        2.2.1 自平衡预应力FRP模壳设计理念第27-28页
        2.2.2 预应力FRP板条设计第28页
    2.3 BFRP模壳生产工艺介绍及加工制作第28-33页
        2.3.1 拉挤成型工艺介绍第28-29页
        2.3.2 BFRP模壳拉挤成型加工流程介绍第29-30页
        2.3.3 BFRP模壳组分材料设计第30-31页
        2.3.4 BFRP模壳拉挤成型第31页
        2.3.5 BFRP模壳单元内表面粘砂处理装配第31-32页
        2.3.6 BFRP模壳物理性能测试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BFRP模壳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模拟试验第35-51页
    3.1 试验方案设计第35-37页
    3.2 试件设计第37-43页
        3.2.1 自平衡预应力FRP模壳张拉装置设计第37-38页
        3.2.2 自平衡预应力模壳制备第38-41页
        3.2.3 自平衡预应力模壳张拉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1-43页
    3.3 试验测试方案第43-45页
    3.4 试验加载过程第45页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5-49页
        3.5.1 BFRP模壳试验结果分析第45-47页
        3.5.2 自平衡预应力BFRP模壳试验结果分析第47-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静力性能试验第51-79页
    4.1 试验方案设计第52-54页
    4.2 试件加工制作第54-56页
    4.3 试验加载及测试方案第56-58页
        4.3.1 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案第56页
        4.3.2 试验测试方案第56-58页
    4.4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第58-66页
        4.4.1 试验主要现象第58-65页
        4.4.2 试件破坏形态第65-66页
    4.5 试验结果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6-73页
        4.5.1 模壳应变测试第66-70页
        4.5.2 预应力板条应变测试第70-72页
        4.5.3 平截面假定的验证第72-73页
    4.6 组合桥面板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73-77页
        4.6.1 不同连接形式对组合桥面板性能的影响第73-75页
        4.6.2 不同模壳性能对桥面板性能的影响第75-76页
        4.6.3 配置增强筋对桥面板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4.7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静力设计计算方法第79-89页
    5.1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承载力计算第79-83页
        5.1.1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第79-82页
        5.1.2 BFRP模壳-混凝士组合桥面板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第82-83页
    5.2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挠度计算第83-86页
        5.2.1 抗弯刚度计算第84-86页
        5.2.2. 计算结果和试验值对比第86页
    5.3 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应力计算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3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89-90页
    6.2 存在的问题及课题展望第90-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9页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刑事上诉程序无害错误研究及借鉴
下一篇:经筋微创疗法治疗早中期KOA临床疗效及对TLR4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