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地理地质背景 | 第21-30页 |
| 2.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 2.3 地层岩性 | 第22-24页 |
| 2.4 地质构造 | 第24-26页 |
| 2.5 区域稳定性 | 第26-27页 |
| 2.6 气象条件 | 第27-28页 |
| 2.7 水文地质 | 第28-29页 |
| 2.8 人类活动 | 第29-30页 |
| 第3章 苏洼龙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30-39页 |
| 3.1 滑坡的空间分布 | 第30-33页 |
| 3.2 湖相沉积物的特征 | 第33-35页 |
| 3.3 软沉积物变形 | 第35-39页 |
| 第4章 堰塞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 | 第39-46页 |
| 4.1 测年样品采样 | 第39页 |
| 4.2 ~(14)C测年 | 第39-42页 |
| 4.3 光释光(OSL)测年 | 第42-43页 |
| 4.4 测年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4.5 湖相沉积物年代学的意义 | 第44-46页 |
| 第5章 苏洼龙滑坡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 5.1 苏洼龙滑坡形成机制 | 第46-47页 |
| 5.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7页 |
| 5.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 第6章 基于FLAC~(3D)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9-78页 |
| 6.1 计算模型的构建 | 第50-54页 |
| 6.2 自然工况下滑坡稳定性 | 第54-61页 |
| 6.3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 | 第61-68页 |
| 6.4 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 | 第68-78页 |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