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2页 |
1.1 植酸的研究进展 | 第9-25页 |
1.1.1 植酸的研究史 | 第9-10页 |
1.1.2 植酸在作物中的贮存形式及分布含量 | 第10-11页 |
1.1.3 植酸的体内代谢 | 第11-14页 |
1.1.4 植酸的生理功能和生态效应 | 第14-17页 |
1.1.5 降低植酸抗营养作用的途径 | 第17-19页 |
1.1.6 作物低植酸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1.7 低植酸作物人和动物的营养学实验 | 第23页 |
1.1.8 玉米低植酸品质育种 | 第23-25页 |
1.2 玉米基因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5-30页 |
1.2.1 分子标记种类及特点 | 第25-28页 |
1.2.2 玉米遗传图谱 | 第28-29页 |
1.2.3 图位克隆法 | 第29-30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玉米低植酸突变体的鉴定及农艺特性 | 第32-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2.1 低植酸突变自交系齐319的表型分析 | 第34-35页 |
2.2.2 低植酸突变自交系齐319的农艺性状 | 第35-36页 |
2.2.3 发芽率的测定 | 第36-37页 |
2.2.4 齐319的籽粒植酸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齐319的MIPS基因及启动子区的分析 | 第40-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2.1 MIPS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44-45页 |
3.2.2 MIPS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5页 |
3.2.3 MIPS 蛋白质的序列比对 | 第45-47页 |
3.2.4 MIPS 基因的启动子区扩增 | 第47-48页 |
3.2.5 MIPS基因的启动子区序列比对 | 第48页 |
3.2.6 MIPS 基因的启动子区功能预测 | 第48-49页 |
3.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齐319的遗传分析及低植酸控制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0-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2.1 齐319的低植酸突变的遗传特性 | 第52-53页 |
4.2.2 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3-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齐319的低植酸性状定向转育研究 | 第58-6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5.1.1 玉米材料 | 第58页 |
5.1.2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方法 | 第58-61页 |
5.1.3 籽粒的无机磷含量分析 | 第61页 |
5.1.4 DNA提取 | 第61页 |
5.1.5 PCR分析 | 第6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5.2.1 低植酸Lpa241 自交系的回交转育 | 第61-62页 |
5.2.2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 第62-64页 |
5.3 讨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0页 |
缩略词 | 第80-81页 |
附录:水稻病程相关蛋白质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研究 | 第81-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