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Vibrio sp.QY101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细菌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0页
 引言第16-17页
 1 细菌生物被膜第17-29页
   ·细菌生物被膜概念及组成第17-18页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第18-22页
   ·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意义第22-25页
   ·细菌生物被膜和人类感染性疾病第25-29页
 2 细菌胞外多糖第29-34页
   ·细菌胞外多糖及其分类第29-30页
   ·细菌胞外多糖的制备第30-31页
   ·细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第31-34页
 3 细菌胞外多糖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第34-38页
   ·参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细菌胞外多糖第34-35页
   ·具有抗生物被膜活性的细菌胞外多糖第35-38页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第38-40页
   ·研究目的第38页
   ·技术路线第38-40页
第二章 海洋弧菌QY101 胞外多糖A101 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第40-82页
 引言第40页
 第一节 海洋弧菌QY101 胞外多糖A101 的分离纯化和化学性质研究第40-62页
  1 实验材料第40-43页
   ·菌株第40-41页
   ·主要试剂第41页
   ·培养基和溶液第41-42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42-43页
  2 实验方法第43-50页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43-44页
   ·胞外多糖A101 的分离纯化[151, 152]第44-46页
     ·海洋弧菌QY101 的发酵第44页
     ·弧菌QY101 胞外粗多糖的制备第44页
     ·蛋白酶法和Sevage 法合用脱蛋白第44-45页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153]第45-46页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第46页
   ·总糖含量的测定[154]第46-47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47页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154]第47-48页
   ·A101 单糖组成分析第48-49页
   ·A101 分子量测定第49-50页
   ·A10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第50页
  3 实验结果第50-60页
   ·粗多糖抽提路线第50页
   ·乙醇分级沉淀第50-51页
   ·粗多糖理化性质分析第51-54页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52-53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53-54页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第54页
   ·脱蛋白处理第54-55页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第55-56页
   ·凝胶排阻色谱纯化第56-57页
   ·A101 分子量的分析第57页
   ·A101 单糖组成的分析第57-59页
   ·A101 的红外吸收分析第59-60页
  4 小结第60-61页
  5 讨论第61-62页
   ·细菌胞外多糖分离纯化第61-62页
   ·细菌胞外多糖的未来展望第62页
 第二节 A101 多糖生物学性质的初步分析第62-82页
  1 实验材料第62-64页
   ·菌株和质粒第62-63页
   ·培养基和溶液第63页
   ·主要试剂第63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63-64页
  2 实验方法第64-70页
   ·简并PCR[155]第64-68页
     ·基因组DNA 模板的制备(CTAB/NaCl 法)第64页
     ·PCR第64-65页
     ·PCR 产物胶回收第65页
     ·DH5αpMD18-T- wzaQY101-1 菌株构建第65-68页
     ·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第68页
   ·反向PCR[156]第68-70页
     ·反向PCR 的引物第68页
     ·反向PCR 模板的制备第68-69页
     ·PCR第69-70页
     ·全序列的获得第70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157]第70页
  3 实验结果第70-78页
   ·A101 与已知弧菌胞外多糖的比较分析第70-71页
   ·QY101 中荚膜多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第71-76页
     ·简并PCR第71-74页
     ·反向PCR第74-76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6-78页
     ·蛋白序列分析第76页
     ·蛋白信号肽预测第76-77页
     ·蛋白跨膜疏水区预测第77页
     ·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第77-78页
  4 小结第78-79页
  5 讨论第79-82页
   ·基因克隆第79-80页
   ·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第80-82页
第三章 多糖A101 抗细菌生物被膜活性的研究第82-103页
 引言第82页
 1 实验材料第82-85页
   ·菌株、质粒和软件第82-83页
   ·主要试剂第83-84页
   ·培养基和溶液第84-85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85页
 2 实验方法第85-90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管生物膜模型的构建第85-86页
   ·96 孔板生物膜模型的构建第8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RN6390-GFP 的构建第86-89页
     ·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55]第86-87页
     ·热激法转化质粒入大肠杆菌[155]第87页
     ·阳性转化子的鉴定第87-88页
     ·转化菌株的保存第88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受态的制备[172]第88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 的电击转化第88-89页
     ·从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 中提取质粒转化RN6390第89页
   ·Flow cell 生物被膜模型第89页
   ·Flow cell 实验第89-90页
 3 实验结果第90-100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第90-95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微管模型的建立第90-91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96 微孔板模型的建立[167]第91-92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动态模型的构建[173]第92-95页
   ·A101 对P. aeruginosa FRD1 和S. aureus RN6390 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的分析第95-96页
   ·A101 抗细菌生物被膜活性的广谱性检测第96-97页
   ·A101 在Flow cell 中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第97-99页
   ·A101 对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第99-100页
 4 小结第100-101页
 5 讨论第101-103页
   ·生物被膜模型构建的意义及选择第101页
   ·A101 的潜在价值第101-103页
第四章 A101 抗细菌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的探讨第103-112页
 引言第103页
 1 实验材料第103-104页
   ·菌株第103页
   ·主要试剂第103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103-104页
 2 实验方法第104-105页
   ·A101 的强酸水解第104页
   ·浮游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04页
   ·菌体对表面粘附能力的检测[191]第104页
   ·菌体聚集能力检测第104-105页
   ·对菌体团簇破坏能力的检测第105页
 3 实验结果第105-109页
   ·A101 的降解产物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第105-106页
   ·A101 对浮游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106-107页
   ·A101 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粘附的影响第107页
   ·A101 对细菌聚集体形成的影响第107-108页
   ·A101 对已形成细菌聚集体的破坏作用第108-109页
 4 小结第109-110页
 5 讨论第110-112页
   ·A101 结构与功能第110页
   ·A101 抗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推测第110-112页
结语与创新第112-114页
 1 总结第112页
 2 创新点第112-113页
 3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0页
附录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最大熵分布的海洋平台环境条件联合重现值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