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概述第20-24页
    2.1 传统的计算方法第20-22页
        2.1.1 扣除系数法第20-21页
        2.1.2 直接计算法第21页
        2.1.3 计算机模拟法第21页
        2.1.4 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第21-22页
    2.2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第22-23页
        2.2.1 计算原理第22-23页
        2.2.2 计算步骤第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的适用条件分析第24-31页
    3.1 基本条件分析第24-25页
    3.2 相关参数分析第25-30页
        3.2.1 列车种类组第25页
        3.2.2 相同运行列车组的概率第25-27页
        3.2.3 列车进入晚点的概率第27-28页
        3.2.4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第28-29页
        3.2.5 列车后效晚点时间总值第29-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高速铁路的适用性分析第31-61页
    4.1 高速铁路的通过能力第31-33页
        4.1.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概念第31页
        4.1.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第31-32页
        4.1.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遵循的原则第32-33页
    4.2 扣除系数法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第33-40页
        4.2.1 "全高速"模式下高速铁路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第33-34页
        4.2.2 "全高速"模式下高速铁路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第34-35页
        4.2.3 "高中速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高速铁路的通过能力第35-40页
    4.3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第40-46页
        4.3.1 列车种类和运行列车组第40-41页
        4.3.2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和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第41-43页
        4.3.3 必要的平均缓冲时间的确定第43-46页
        4.3.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第46页
    4.4 算例第46-60页
        4.4.1 京沪高铁线路概况第46-48页
        4.4.2 采用扣除系数法计算京沪高铁的通过能力第48-51页
        4.4.3 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计算京沪高铁的通过能力第51-56页
        4.4.4 适用性分析第56-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既有铁路的适用性分析第61-83页
    5.1 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第61-63页
        5.1.1 既有铁路通过能力的概念第61页
        5.1.2 既有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第61-62页
        5.1.3 既有铁路通过能力计算遵循的原则第62-63页
    5.2 扣除系数法在既有铁路上的应用第63-65页
        5.2.1 双线自动闭塞铁路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第63-64页
        5.2.2 双线自动闭塞铁路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第64-65页
    5.3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在既有铁路上的应用第65-69页
        5.3.1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第65-67页
        5.3.2 必要的平均缓冲时间第67-68页
        5.3.3 有效时间和天窗时间的安排第68-69页
        5.3.4 双线自动闭塞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确定第69页
    5.4 算例第69-81页
        5.4.1 襄渝铁路线路概况第70页
        5.4.2 采用扣除系数法计算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第70-73页
        5.4.3 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法计算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第73-78页
        5.4.4 适用性分析第78-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第83-85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83页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康传播视角下养生类电视节目《健康之路》研究
下一篇: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广行风热线》微信公众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