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生物质资源概述 | 第9-12页 |
1.2.1 生物质及其特点 | 第9-10页 |
1.2.2 生物质资源分类 | 第10页 |
1.2.3 生物质的利用技术 | 第10-12页 |
1.3 生物质气化技术 | 第12-14页 |
1.3.1 气化定义 | 第12页 |
1.3.2 气化过程 | 第12-13页 |
1.3.3 气化反应器的类型 | 第13-14页 |
1.4 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的研究 | 第14-16页 |
1.5 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 | 第16-18页 |
1.5.1 国外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1.5.2 国内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1.6 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及可能 | 第18-21页 |
1.6.1 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 | 第18-19页 |
1.6.2 开发生物质能的可能 | 第19-21页 |
1.7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3 样品的基础性质研究实验 | 第24-25页 |
2.2 实验的装置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 实验数据相关处理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的热解特性研究 | 第31-47页 |
3.1 热重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5页 |
3.1.1 反应气氛对生物质热解失重特性影响 | 第31-33页 |
3.1.2 反应温度对生物质热解失重特性影响 | 第33-34页 |
3.1.3 升温速率对生物质热解失重特性影响 | 第34-35页 |
3.2 热解产物逸出特性及分析 | 第35-37页 |
3.2.1 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物逸出特性 | 第35-36页 |
3.2.2 不同升温速率下主要热解产物逸出特性 | 第36-37页 |
3.3 热解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37-44页 |
3.3.1 单一反应模型(C-R法) | 第37-42页 |
3.3.2 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法)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生物质与煤的共气化特性研究 | 第47-77页 |
4.1 实验 | 第47页 |
4.2 气化制焦方式的选择 | 第47-50页 |
4.3 煤与生物质非等温共气化特性 | 第50-63页 |
4.3.1 生物质掺混比例对共气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2 终温对共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 升温速率对共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4 催化剂对共气化过程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5 共气化过程协同作用的分析 | 第59-63页 |
4.4 煤与生物质等温共气化特性 | 第63-67页 |
4.4.1 生物质掺混比对等温共气化的影响 | 第63页 |
4.4.2 终温对等温共气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3 等温共气化协同作用验证 | 第64-65页 |
4.4.4 固定床等温共气化 | 第65-67页 |
4.5 动力学分析 | 第67-74页 |
4.5.1 非等温动力学分析 | 第68-71页 |
4.5.2 等温动力学分析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总结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