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风冷式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数值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电动汽车概述第14-16页
        1.2.1 电动汽车介绍第14页
        1.2.2 电池热管理技术第14-16页
    1.3 风冷式电池热管理技术第16-22页
        1.3.1 风冷式热管理介绍第16-17页
        1.3.2 风冷式热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第22-23页
        1.4.1 研究意义第22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研究第24-34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电池工作原理分析第25-26页
    2.3 电池基本性能分析第26-32页
        2.3.1 电池放电特性第27-28页
        2.3.2 电池内阻第28-29页
        2.3.3 电池电压第29-30页
        2.3.4 电池内部产热量第30-32页
    2.4 电池组均匀性分析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增设风孔的风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数值模拟第34-50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物理模型第35-37页
        3.2.1 原始设计模型第35-36页
        3.2.2 改进后的模型第36-37页
    3.3 数学模型第37-41页
        3.3.1 模型选择第37-38页
        3.3.2 条件假设第38-39页
        3.3.3 边界条件第39页
        3.3.4 控制方程第39-40页
        3.3.5 求解过程第40-41页
    3.4 模型验证与分析第41-42页
    3.5 计算结果及讨论第42-49页
        3.5.1 风孔位置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3.5.2 风孔大小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3.5.3 进口空气温度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3.5.4 冷却通道体积对电池组冷却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流阻分析的风冷网络模型第50-66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流阻网络模型分析第51-58页
        4.2.1 流阻网络模型介绍第51页
        4.2.2 数学模型第51-52页
        4.2.3 流阻模型第52-55页
        4.2.4 阻力系数的确定第55-58页
    4.3 模型验证第58-61页
        4.3.1 不考虑沿程阻力的影响第58-60页
        4.3.2 考虑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共同作用的影响第60-61页
    4.4 计算结果及讨论第61-65页
        4.4.1 导流板角度计算结果分析第61-63页
        4.4.2 电池间间距计算结果分析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5.1 工作总结第66-67页
    5.2 工作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MPs在兔腹主动脉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通络干预的研究
下一篇:腹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侧MIS-TLIF术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