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3-18页
        1.2.1 村落民居第13-16页
        1.2.2 虔南第16-17页
        1.2.3 传统第17-18页
        1.2.4 客家民系第18页
        1.2.5 文化地理学第18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1 国外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第18-19页
        1.3.2 国内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第19-21页
        1.3.3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及步骤第22-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2 研究步骤第23-24页
        1.4.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构建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第25-49页
    2.1 虔南地区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背景第25-32页
        2.1.1 虔南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5-28页
        2.1.2 虔南地区社会文化概况第28-32页
    2.2 提取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第32-46页
        2.2.1 村落样本及文化因子的选定第32-35页
        2.2.2 村落布局第35-37页
        2.2.3 民居类型第37-42页
        2.2.4 组团关系第42-43页
        2.2.5 建村年代第43页
        2.2.6 迁移源地第43-44页
        2.2.7 村落地形第44页
        2.2.8 山水关系第44页
        2.2.9 环境要素第44-45页
        2.2.10 防御等级第45-46页
    2.3 建立虔地区传统村落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分析虔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第49-74页
    3.1 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单因子分布特征分析第49-64页
        3.1.1 村落布局的文化地理特征第49-51页
        3.1.2 民居类型的文化地理特征第51-55页
        3.1.3 组团关系的文化地理特征第55-56页
        3.1.4 建村年代的文化地理特征第56-58页
        3.1.5 迁徙源地的文化地理特征第58-59页
        3.1.6 村落地形的文化地理特征第59-60页
        3.1.7 山水选址的文化地理特征第60-61页
        3.1.8 环境要素的文化地理特征第61-63页
        3.1.9 防御等级的文化地理特征第63-64页
    3.2 村落民居的文化地理多因子叠合分布特征分析第64-71页
        3.2.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第64-67页
        3.2.2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建村年代的叠合分析第67-68页
        3.2.3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迁徙源地的叠合分析第68-69页
        3.2.4 村落布局类型、民居类型与村落地形的叠合分析第69-71页
    3.3 本章 小结第71-74页
第四章 划定虔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区第74-92页
    4.1 文化区的划分原则与方法第74-75页
        4.1.1 文化区的划分原则第74页
        4.1.2 文化区的划分方法第74-75页
    4.2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定第75-79页
    4.3 虔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文化景观特征第79-86页
        4.3.1 虔南北——老家排屋民居文化区第79-81页
        4.3.2 东江源客家丛厝厅屋民居文化区第81-83页
        4.3.3 “四南”客家围屋民居文化区第83-85页
        4.3.4 虔南中——客家天井式民居文化过渡区第85-86页
    4.4 各文化区成因分析第86-90页
        4.4.1 虔南北——老客排屋民居文化区第86页
        4.4.2 东江源客家丛厝厅屋民居文化区第86-87页
        4.4.3 “四南”客家围屋民居文化区第87-90页
        4.4.4 虔南中——客家天井式民居文化过渡区第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对比虔南与周边地区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第92-108页
    5.1 与虔中北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第92-97页
        5.1.1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相同点第92-94页
        5.1.2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的不同点第94-96页
        5.1.3 形成差异的原因第96-97页
    5.2 与粤东北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第97-102页
        5.2.1 粤东北客家文化强力渗透第97-98页
        5.2.2 对早期围屋形式产生影响第98页
        5.2.3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比较第98-102页
    5.3 与闽西客家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的比较第102-107页
        5.3.1 闽西客家文化局部渗透第102-103页
        5.3.2 促进丛厝式民居文化景观的形成第103-104页
        5.3.3 村落民居文化景观特征比较第104-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8-110页
    6.1 论文总结第108页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08-109页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09页
    6.4 论文的有待研究之处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附录一第114-116页
附录二第116-12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类别的混合协同过滤算法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评论文本情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