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节点连接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 小结 | 第18-19页 |
2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节点的有限元方法及验证 | 第19-29页 |
2.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19页 |
2.2 ABAQUS分析模块的选择 | 第19页 |
2.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19-26页 |
2.3.1 试件基本几何尺寸及钢材本构 | 第19-22页 |
2.3.2 试件参数和试件编号 | 第22-23页 |
2.3.3 模型部件 | 第23-24页 |
2.3.4 材料和截面属性 | 第24页 |
2.3.5 装配件和各部件间的相互约束 | 第24页 |
2.3.6 模型网格划分 | 第24-25页 |
2.3.7 边界约束条件和加载制度 | 第25-26页 |
2.4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26-28页 |
2.4.1 试验描述 | 第26-27页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2.4.3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3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节点静力性能分析 | 第29-51页 |
3.1 梁腹板开孔节点静力分析结果 | 第29-36页 |
3.1.1 节点塑性铰的形成过程 | 第29-32页 |
3.1.2 参数b和r对塑性铰位置的影响 | 第32页 |
3.1.3 参数b和r对节点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32-36页 |
3.2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节点静力分析结果 | 第36-42页 |
3.2.1 节点塑性铰形成过程 | 第36-37页 |
3.2.2 参数b、r和t对塑性铰位置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参数b、r和t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 节点应力路径分析 | 第42-49页 |
3.3.1 应力路径 1 | 第42-44页 |
3.3.2 应力路径 2 | 第44-45页 |
3.3.3 应力路径 3 | 第45-46页 |
3.3.4 应力路径 4 | 第46-47页 |
3.3.5 应力路径 5 | 第47-48页 |
3.3.6 应力路径 6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4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节点滞回性能分析 | 第51-75页 |
4.1 试件选取和加载制度 | 第51页 |
4.2 节点试件滞回分析结果 | 第51-66页 |
4.2.1 破坏模式 | 第51页 |
4.2.2 参数b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1-59页 |
4.2.3 参数r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4 参数t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61-66页 |
4.3 参数b、r和t对节点域的影响 | 第66-72页 |
4.3.1 参数b对节点域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参数r对节点域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3 参数t对节点域的影响 | 第69-72页 |
4.4 小结 | 第72-75页 |
5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截面强度计算 | 第75-87页 |
5.1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截面强度问题 | 第75-76页 |
5.2 有限元模型 | 第76-77页 |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7-81页 |
5.3.1 模型破坏标准 | 第77-78页 |
5.3.2 应力及变形特征 | 第78-81页 |
5.3.3 有限元结果与公式的对比 | 第81页 |
5.4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截面强度计算方法 | 第81-83页 |
5.5 套管加强截面强度计算方法检验 | 第83-84页 |
5.6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截面剪力-弯矩相关关系 | 第84-86页 |
5.6.1 研究思路 | 第85页 |
5.6.2 破坏标准 | 第85页 |
5.6.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5.7 套管加强梁腹板开孔截面抗力公式适用范围 | 第86页 |
5.8 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递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
获奖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