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3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 | 第24-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遗传资源 | 第24页 |
2.1.2 种质资源 | 第24页 |
2.1.3 农作物种质资源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法学理论 | 第25-27页 |
2.2.2 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现行法律制度及运行效果 | 第28-46页 |
3.1 现行法律制度及运行体系 | 第28-31页 |
3.1.1 现行法律制度体系 | 第28-30页 |
3.1.2 现行法律制度运行体系 | 第30-31页 |
3.2 现行法律制度运行效果 | 第31-46页 |
3.2.1 现行法律制度保护现状 | 第31-32页 |
3.2.2 现行法律制度实施进展 | 第32-40页 |
3.2.3 现行法律制度运行影响 | 第40-43页 |
3.2.4 现行法律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历程及典型做法 | 第46-55页 |
4.1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历程 | 第46-48页 |
4.1.1 国内保护阶段 | 第46-47页 |
4.1.2 联合保护阶段 | 第47页 |
4.1.3 扩张保护阶段 | 第47-48页 |
4.2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典型做法 | 第48-53页 |
4.2.1 发达国家保护模式 | 第48-50页 |
4.2.2 欠发达国家保护模式 | 第50-52页 |
4.2.3 主要区域组织保护模式 | 第52-53页 |
4.3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发展趋势 | 第53-55页 |
4.3.1 发达国家推行扩张性保护 | 第53页 |
4.3.2 欠发达国家被动融入国际体系 | 第53-54页 |
4.3.3 新兴保护模式崛起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法律制度 | 第55-66页 |
5.1 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55-61页 |
5.1.1 坚持原则 | 第55-59页 |
5.1.2 完善思路 | 第59-61页 |
5.2 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 第61-66页 |
5.2.1 完善采集保存利用制度 | 第61-62页 |
5.2.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62-64页 |
5.2.3 参与主导国际规则制定 | 第64页 |
5.2.4 谨慎加入国际协定公约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健全我国法律制度运行机制 | 第66-70页 |
6.1 确立执法协调分工合作机制 | 第66页 |
6.2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产业机制 | 第66-67页 |
6.2.1 建立农业推广体系 | 第66-67页 |
6.2.2 构建创新机制体制 | 第67页 |
6.3 培育市场资源配置机制 | 第67-68页 |
6.4 建立国际预警保护机制 | 第68页 |
6.5 建立国内应急处理机制 | 第68-70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1: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7页 |
附2:研究生期间课题参与情况 | 第77-78页 |
附3: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