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体药物分子设计的结构生物信息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多肽药物 | 第9-12页 |
1.1.1 改变构型 | 第9-10页 |
1.1.2 化学修饰 | 第10页 |
1.1.3 融合蛋白技术 | 第10-11页 |
1.1.4 结语 | 第11-12页 |
1.2 肽体药物 | 第12-15页 |
1.2.1 罗米司亭 | 第13-14页 |
1.2.2 AMG386(Trebanib) | 第14-15页 |
1.2.3 AMG623 | 第15页 |
1.2.4 小结 | 第15页 |
1.3 肽体药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模型构建 | 第19-36页 |
2.1 背景及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2.1 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 第20-22页 |
2.2.2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2-27页 |
2.2.3 建模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单条肽链结构模型 | 第28-29页 |
2.3.2 TPOR的同源建模 | 第29-30页 |
2.3.3 单肽和受体的作用模型 | 第30-32页 |
2.3.4 C-罗米司亭模型 | 第32-33页 |
2.3.5 N-罗米司亭模型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受体与配体静态作用分析 | 第3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3.2 各模型作用力分析 | 第36-41页 |
3.2.1 单肽和受体的作用模型1 | 第36-38页 |
3.2.2 单肽和受体的作用模型2 | 第38页 |
3.2.4 C-罗米司亭模型 | 第38-39页 |
3.2.5 N-罗米司亭模型 | 第39-40页 |
3.2.6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受体与配体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 第42-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4.1.1 结合自由能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4.1.2 计算策略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4.2.1 动力学模拟前后结构比较 | 第45-48页 |
4.2.2 结合自由能计算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5.2 后续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