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及保护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1 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13-14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第15-16页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第18-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对象说明第19-23页
        1.4.3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4-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2 研究框架第25-26页
    1.6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第26-29页
        1.6.1 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第26-27页
        1.6.2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27-29页
    1.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2章 近现代建筑常见病害及检测技术第30-68页
    2.1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概况第30-47页
        2.1.1 宗教建筑第30-35页
        2.1.2 行政办公建筑第35-38页
        2.1.3 文化娱乐建筑第38-42页
        2.1.4 教育科研建筑第42-43页
        2.1.5 体育建筑第43-44页
        2.1.6 商业建筑第44-45页
        2.1.7 居住建筑第45-47页
    2.2 建筑病理学第47-50页
        2.2.1 建筑病理学定义第47-48页
        2.2.2 建筑斟察的目的第48页
        2.2.3 建筑主要病害总览第48-50页
    2.3 砖砌体建筑常见病害及检测技术第50-59页
        2.3.1 砖砌体建筑常见病害类型第50-54页
        2.3.2 砖砌体建筑的劣化成因第54-58页
        2.3.3 砖砌体外墙的检测技术第58-59页
    2.4 木材建筑常见病害及检测技术第59-63页
        2.4.1 木质的常见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第59-62页
        2.4.2 木材的检测技术第62-63页
    2.5 混凝土建筑常见病害及检测技术第63-66页
        2.5.1 混凝土的常见病害类型及劣化原因第63-66页
        2.5.2 混凝土的检测技术第66页
    2.6 建筑病害对健康指数的影响第66-67页
    2.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3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第68-104页
    3.1 关于预防性保护第68-71页
        3.1.1 预防性保护既有的定义第68-69页
        3.1.2 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与防灾减灾第69-70页
        3.1.3 本文关于预防性保护的定义第70-71页
    3.2 预防性保护内容框架图第71-72页
    3.3 预防性保护的相关信息的收集第72-73页
    3.4 预防性保护的结构监测系统第73-80页
        3.4.1 关于监测系统的说明第73-77页
        3.4.2 结构检测的意义第77页
        3.4.3 结构检测工作的程序流程第77-78页
        3.4.4 结构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分析第78-79页
        3.4.5 不同建筑材料的检测内容第79-80页
    3.5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第80-85页
        3.5.1 建筑遗产风险评估含义第80页
        3.5.2 结构安全评估体系第80-81页
        3.5.3 结构安全评估方法及划分等级第81-83页
        3.5.4 损伤理论第83-85页
    3.6 建筑遗产的灾害预防第85-90页
        3.6.1 灾害的分类第85-86页
        3.6.2 建筑遗产的灾害评估第86-87页
        3.6.3 防灾的专项规划第87页
        3.6.4 灾害的预防措施第87-90页
    3.7 建筑遗产的日常管理第90-92页
        3.7.1 日常维护的具体工作内容第90页
        3.7.2 建筑遗产的监测和日常维护系统第90-92页
    3.8 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第92-97页
        3.8.1 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性第92-93页
        3.8.2 价值评价的方法第93页
        3.8.3 价值评价的内容第93-94页
        3.8.4 国外已有价值评价的方法第94-97页
    3.9 国外预防性保护评价方法第97-103页
        3.9.1 MDDS文物古迹损毁诊断系统第97-99页
        3.9.2 MDDS的使用原理第99页
        3.9.3 MDDS的数据库第99-102页
        3.9.4 MDDS的优点分析第102页
        3.9.5 MDDS系统的未来发展与对我国砖砌体建筑保护的启示第102-103页
    3.10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4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指数评价体系第104-118页
    4.1 建立指标体系第104-106页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造的基本原则第104-105页
        4.1.2 建立指标体系第105-106页
    4.2 各个指标的意义第106-108页
        4.2.1 建筑本体结构第106页
        4.2.2 建筑周边环境第106-107页
        4.2.3 灾害预防第107页
        4.2.4 建筑管理与使用第107-108页
        4.2.5 建筑价值评估第108页
    4.3 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第108-114页
        4.3.1 确定权重方法第108-113页
        4.3.2 建立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指数评价模型第113页
        4.3.3 指标权重体系第113-114页
    4.4 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评价结果分析第114-116页
        4.4.1 模糊综合评判第114-115页
        4.4.2 健康诊断结果评定第115-116页
    4.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5章 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策略应用研究分析——以大栅栏劝业场为例第118-152页
    5.1 北京大栅栏劝业场修复工程概况第118页
    5.2 相关信息收录第118-138页
        5.2.1 历史文献第118-137页
        5.2.2 建筑遗产周围环境信息第137-138页
        5.2.3 建筑遗产管理维护第138页
    5.3 修复前现状监测第138-143页
        5.3.1 建筑外立面第138-141页
        5.3.2 建筑内部空间及地下室第141-143页
        5.3.3 建筑结构状况第143页
    5.4 建筑遗产风险评估第143-144页
        5.4.1 建筑结构自身的风险评估第143页
        5.4.2 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第143页
        5.4.3 人为破坏的风险评估第143-144页
    5.5 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第144-145页
        5.5.1 历史价值第144页
        5.5.2 科学价值第144页
        5.5.3 艺术价值第144-145页
        5.5.4 社会价值第145页
        5.5.5 文化价值第145页
    5.6 劝业场健康诊断评估第145-147页
        5.6.1 劝业场健康诊断评分第145-146页
        5.6.2 劝业场健康诊断结果及保护策略第146-147页
    5.7 实际工程的检测报告第147-150页
        5.7.1 劝业场主要损伤成因及现状安全隐患第147-148页
        5.7.2 劝业场的修复方式第148-150页
    5.8 评价方法的验证第150-151页
    5.9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结论第152-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2页
附录A 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指标集调查问卷第162-164页
附录B 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指标集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第164-166页
附录C 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权重专家咨询表第166-168页
附录D 北京20世纪近现代建筑遗产健康诊断评价体系权重专家咨询表第168-1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0-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特征融合和字典学习的交通标志识别
下一篇:基于特征选择的数据降维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