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D技术设施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1 当今我国城市面临的雨洪问题 | 第9-12页 |
1.1.2 我国现有雨洪管理方式 | 第12-13页 |
1.1.3 可持续雨洪管理方式 | 第13-15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低影响开发(LID)体系研究 | 第19-37页 |
2.1 LID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LID定义 | 第19页 |
2.1.2 LID设计理念 | 第19页 |
2.1.3 LID的优势 | 第19-20页 |
2.1.4 LID的限制 | 第20页 |
2.1.5 LID与传统雨水管理策略的对比 | 第20-21页 |
2.2 LID生态效能分析 | 第21-23页 |
2.2.1 LID水文效能分析 | 第21-22页 |
2.2.2 LID污染物控制效能分析 | 第22-23页 |
2.3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设施介绍 | 第23-37页 |
2.3.1 过滤设施 | 第23-26页 |
2.3.2 渗透设施 | 第26-33页 |
2.3.3 处理设施 | 第33-35页 |
2.3.4 滞留设施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LID技术设施的植物选择与配置 | 第37-69页 |
3.1 LID技术设施中植物的作用 | 第37-40页 |
3.1.1 雨水滞留、渗透和蒸腾作用 | 第37-39页 |
3.1.2 污染物拦截及固体颗粒的沉降 | 第39页 |
3.1.3 植物修复 | 第39-40页 |
3.1.4 稳固、净化土壤 | 第40页 |
3.1.5 审美效益 | 第40页 |
3.2 LID技术设施中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 第40-42页 |
3.2.1 降水因子 | 第40-42页 |
3.2.2 污染物因子 | 第42页 |
3.3 LID技术设施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3.3.1 科学性原则 | 第43页 |
3.3.2 美学原则 | 第43-44页 |
3.3.3 功能性原则 | 第44页 |
3.4 基于福州市的LID植物的综合比选 | 第44-45页 |
3.5 LID不同技术设施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第45-69页 |
3.5.1 绿色屋顶 | 第45-54页 |
3.5.2 植被过滤带 | 第54-57页 |
3.5.3 河岸缓冲带 | 第57-59页 |
3.5.4 雨水花园 | 第59-62页 |
3.5.5 生态草沟 | 第62-64页 |
3.5.6 树箱过滤设施 | 第64-66页 |
3.5.7 人工湿地、雨水塘 | 第66-69页 |
第四章 LID技术设施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案例分析 | 第69-78页 |
4.1 福建农林大学明德楼屋顶花园 | 第69-72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69-70页 |
4.1.2 项目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 | 第70-72页 |
4.1.3 项目雨洪控制效果 | 第72页 |
4.2 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河岸缓冲带 | 第72-78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72-73页 |
4.2.2 项目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 | 第73-76页 |
4.2.3 项目雨洪控制效果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