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关于高等学校治理模式的理论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科层制理论 | 第27-30页 |
一、科层制理论概述 | 第27-29页 |
二、科层制理论在我国古代高校治理中的表现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 | 第30-32页 |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30-31页 |
二、自组织理论在我国古代高校治理中的表现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扁平化理论 | 第32-35页 |
一、扁平化理论概述 | 第32-34页 |
二、扁平化理论在我国古代高校治理中的表现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模式的演变 | 第35-45页 |
第一节 萌芽期的高等学校治理模式 | 第35-38页 |
一、中央官学的治理模式演变 | 第35-37页 |
二、稷下学宫的治理模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定型期的高等学校治理模式 | 第38-41页 |
一、中央官学的治理模式演变 | 第38-40页 |
二、太学的治理模式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成熟期的高等学校治理模式 | 第41-45页 |
一、中央官学的治理模式演变 | 第41-42页 |
二、书院的治理模式演变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模式分析 | 第45-74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的结构 | 第45-52页 |
一、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行政治理结构 | 第45-48页 |
二、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学术治理结构 | 第48-52页 |
第二节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的内容 | 第52-70页 |
一、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师资管理 | 第52-58页 |
二、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 | 第58-63页 |
三、我国古代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 第63-70页 |
第三节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的特征 | 第70-74页 |
一、外部治理的特征:人治化、行政化、科层化 | 第70-71页 |
二、内部治理的特征:学术化、扁平化、特色化 | 第71-74页 |
第五章 我国古代高等学校治理模式的现代借鉴 | 第74-84页 |
第一节 重视高校法制建设 | 第74-75页 |
一、从国家层面完善高校立法 | 第74页 |
二、学校内部加强法制化治理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 第75-76页 |
一、平衡政府权力与高校权力 | 第75-76页 |
二、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 第76页 |
第三节 推进高校治理模式多样化 | 第76-77页 |
一、完善多层次、多类别高等学校体系 | 第76-77页 |
二、建立与高等学校多样化相适应的多种治理模式 | 第77页 |
第四节 深化高校内部治理改革 | 第77-84页 |
一、教学治理改革 | 第77-79页 |
二、学生治理改革 | 第79-81页 |
三、教师治理改革 | 第81-84页 |
结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