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净水厂污泥传统处理方法和回流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污泥传统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1.2.2 污泥回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污泥回流技术的特点 | 第17页 |
1.3 超声波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第17-20页 |
1.3.1 超声波在活性污泥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2 超声波在净水厂污泥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课题来源及经费资助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混凝及超声波理论基础 | 第23-41页 |
2.1 混凝理论 | 第23-32页 |
2.1.1 混凝机理 | 第25-26页 |
2.1.2 强化混凝及其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1.3 混凝动力学 | 第28-29页 |
2.1.4 絮体特性 | 第29-32页 |
2.2 超声的基础理论 | 第32-36页 |
2.2.1 超声波概述 | 第32-33页 |
2.2.2 超声场物理性质 | 第33-35页 |
2.2.3 超声理化生效应 | 第35-36页 |
2.3 超声空化基础理论 | 第36-39页 |
2.3.1 超声空化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2.3.2 超声波反应器类型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6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1-44页 |
3.1.1 药剂 | 第41页 |
3.1.2 水样 | 第41-43页 |
3.1.3 泥样 | 第43-44页 |
3.2 试验装置 | 第44-46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6-49页 |
3.3.1 超声波预处理试验 | 第46-47页 |
3.3.2 混凝试验 | 第47-49页 |
3.4 水质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3.4.1 蛋白质和多糖测定 | 第49-50页 |
3.4.2 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50页 |
3.4.3 亲疏水性分级测定 | 第50-51页 |
3.4.4 三维激发-发射矩阵荧光光谱扫描 | 第51页 |
3.4.5 BET比表面积测定 | 第51-52页 |
3.4.6 SRF和CST测定 | 第52-53页 |
3.4.7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3页 |
3.4.8 X射线衍射扫描测定 | 第53页 |
3.4.9 X荧光光谱扫描测定 | 第53页 |
3.4.10 Zeta电位测定 | 第53页 |
3.4.11 常规指标分析 | 第53-54页 |
3.5 二维超声空化场分布测定 | 第54-56页 |
3.6 絮体特性分析方法 | 第56-61页 |
3.6.1 混凝过程在线检测 | 第56-58页 |
3.6.2 絮体形态检测 | 第58-61页 |
第4章 净水厂生产废水回流的混凝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61-89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污泥回流工艺的混凝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61-78页 |
4.2.1 污泥回流比对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2 污泥投加点对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4.2.3 回流污泥浓度对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4 回流污泥类型对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68-74页 |
4.2.5 原水水质对回流工艺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74-78页 |
4.3 滤池反冲洗水回流工艺的有机物去除特性 | 第78-88页 |
4.3.1 原水和滤池反冲洗水中有机物特性 | 第79-83页 |
4.3.2 有机物去除效能 | 第83-84页 |
4.3.3 有机物去除机制 | 第84-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超声作用对净水厂污泥特性的影响 | 第89-129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二维超声空化场分布特征 | 第90-95页 |
5.2.1 超声波反应器类型对二维空化场分布影响 | 第90-93页 |
5.2.2 超声波声能密度对二维空化场分布影响 | 第93-95页 |
5.3 超声波反应器类型对污泥特性影响 | 第95-109页 |
5.3.1 污泥破解及有机物溶出特性 | 第95-101页 |
5.3.2 微生物灭活效能 | 第101-102页 |
5.3.3 污泥表面特性 | 第102-105页 |
5.3.4 污泥过滤特性 | 第105-108页 |
5.3.5 污泥沉降特性 | 第108-109页 |
5.4 超声波频率对污泥特性影响 | 第109-117页 |
5.4.1 污泥破解及有机物溶出特性 | 第109-113页 |
5.4.2 微生物灭活效能 | 第113页 |
5.4.3 污泥表面特性 | 第113-115页 |
5.4.4 污泥过滤特性 | 第115-116页 |
5.4.5 污泥沉降特性 | 第116-117页 |
5.5 超声波声能密度对污泥特性影响 | 第117-125页 |
5.5.1 污泥的破解及有机物溶出特性 | 第117-120页 |
5.5.2 微生物灭活效能 | 第120-121页 |
5.5.3 污泥表面特性 | 第121-122页 |
5.5.4 污泥过滤特性 | 第122-124页 |
5.5.5 污泥沉降特性 | 第124-12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5-129页 |
第6章 超声作用对净水厂污泥回流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129-183页 |
6.1 引言 | 第129页 |
6.2 超声波反应器类型对污泥回流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129-137页 |
6.2.1 探头式超声波反应器的污泥回流混凝效能 | 第131-134页 |
6.2.2 槽式超声反应器的污泥回流混凝效能 | 第134-137页 |
6.3 超声波频率对污泥回流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137-145页 |
6.3.1 超声作用污泥回流混凝效能 | 第137-140页 |
6.3.2 絮体特性 | 第140-145页 |
6.4 超声波频率对浓缩污泥回流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145-153页 |
6.4.1 超声作用对浓缩污泥回流混凝效能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6.4.2 絮体特性 | 第147-153页 |
6.5 超声波声能密度对污泥回流混凝特性的影响 | 第153-163页 |
6.5.1 超声污泥回流的混凝效能对比 | 第154-158页 |
6.5.2 有机物去除机制 | 第158-163页 |
6.6 超声作用污泥回流工艺的主要参数优化 | 第163-174页 |
6.6.1 响应面优化设计 | 第164页 |
6.6.2 响应面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164-171页 |
6.6.3 有机物去除机制 | 第171-174页 |
6.7 超声作用污泥回流对铜和镉及微生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74-181页 |
6.7.1 铜和镉去除效果 | 第174-180页 |
6.7.2 微生物去除效果 | 第180-18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结论 | 第183-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7-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