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写名词附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材料 | 第14-17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14页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14-15页 |
1.3 主要配制试剂 | 第15-17页 |
2 方法 | 第17-31页 |
2.1 方法设计思路 | 第17页 |
2.2 实验流程 | 第17-18页 |
2.3 THP-1 细胞的培养及核蛋白的提取 | 第18-20页 |
2.3.1 THP-1 细胞的复苏 | 第18-19页 |
2.3.2 THP-1 细胞的换液与传代培养 | 第19页 |
2.3.3 THP-1 细胞的冻存 | 第19页 |
2.3.4 THP-1 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 第19-20页 |
2.3.5 BCA法测定核蛋白浓度 | 第20页 |
2.4 MAZ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及screen探针设计 | 第20-23页 |
2.5 Screen probe的EMSA试验 | 第23-26页 |
2.5.1 生物素标记探针 | 第23页 |
2.5.2 4.9%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23-24页 |
2.5.3 EMSA结合反应——探针与核蛋白的结合 | 第24页 |
2.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24-25页 |
2.5.5 转膜及紫外交联 | 第25页 |
2.5.6 化学发光法检测生物素标记探针 | 第25-26页 |
2.6 突变探针的设计及EMSA实验 | 第26-29页 |
2.7 竞争性EMSA试验 | 第29-31页 |
3 结果 | 第31-37页 |
3.1 MAZ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软件预测结果 | 第31-32页 |
3.2 Screen probe的EMSA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3.3 Mutant screen probe的EMSA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3.4 Second mutant screen probe 15的EMSA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3.5 Screen probe 15的竞争性EMSA结果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44页 |
4.1 MAZ启动子区DNA序列的EMSA鉴定结果 | 第37-40页 |
4.2 EMSA试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40-42页 |
4.3 EMSA技术的局限性 | 第42页 |
4.4 PROMO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综述 | 第50-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