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仿真研究及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传动系统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传动系统结构分析 | 第18-28页 |
2.1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分类 | 第18-21页 |
2.1.1 按连接方式分类 | 第18-20页 |
2.1.2 按混合度分类 | 第20-21页 |
2.2 几种典型的混动系统结构 | 第21-25页 |
2.2.1 丰田THS混合动力系统 | 第21-23页 |
2.2.2 通用行星齿轮混合动力系统 | 第23-24页 |
2.2.3 中汽研CHS混合动力系统 | 第24-25页 |
2.3 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各部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8-50页 |
3.1 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28-31页 |
3.1.1 PAST软件 | 第29页 |
3.1.2 CRUISE软件 | 第29-30页 |
3.1.3 ADVISOR软件 | 第30-31页 |
3.2 部件建模 | 第31-47页 |
3.2.1 整车参数 | 第31-33页 |
3.2.2 动力传动系统模型 | 第33-47页 |
3.3 混合驱动控制策略 | 第47-49页 |
3.3.1 串联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3.3.2 并联控制策略 | 第48-49页 |
3.3.3 混联控制策略 | 第49页 |
3.3.4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整车模型的搭建和环境设置 | 第50-57页 |
4.1 混合动力汽车整车仿真模型 | 第50-52页 |
4.1.1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4.1.2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仿真模型 | 第51页 |
4.1.3 混联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模型 | 第51-52页 |
4.2 传统结构汽车仿真模型 | 第52页 |
4.3 仿真环境设置 | 第52-56页 |
4.3.1 行驶循环工况的选择 | 第53-55页 |
4.3.2 加速性能设置 | 第55页 |
4.3.3 爬坡性能设置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仿真结果分析与优化 | 第57-71页 |
5.1 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5.1.1 汽车工作过程仿真 | 第57-58页 |
5.1.2 汽车性能仿真 | 第58-59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及传动系统结构的确定 | 第59-60页 |
5.2.1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2.2 传动系统结构的确定 | 第60页 |
5.3 仿真对比研究 | 第60-62页 |
5.3.1 与锂电池的比较 | 第60-61页 |
5.3.2 与HWFET循环工况的比较 | 第61-62页 |
5.3.3 与基于效率的控制策略的比较 | 第62页 |
5.4 参数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62-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