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6页 |
1.2.1 腹地界定的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2 物流园区功能布局优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3 物流园区功能布局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 第26-28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论文技术线路 | 第27-28页 |
第2章 物流园区腹地界定 | 第28-42页 |
2.1 物流园区腹地界定基础势能模型 | 第28-29页 |
2.1.1 传统势能模型 | 第28-29页 |
2.1.2 传统势能模型的扩展 | 第29页 |
2.2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物流园区腹地界定势能模型 | 第29-33页 |
2.2.1 交通可达性概念 | 第29-30页 |
2.2.2 交通可达性测算 | 第30页 |
2.2.3 模型描述 | 第30-31页 |
2.2.4 物流园区概念腹地 | 第31-33页 |
2.3 实例分析 | 第33-41页 |
2.3.1 概念腹地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2 交通可达性的测度 | 第35-36页 |
2.3.3 腹地的界定 | 第36-39页 |
2.3.4 与基于交通网络加权Voronoi图的腹地界定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优化 | 第42-68页 |
3.1 问题概述 | 第42-43页 |
3.2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基础模型 | 第43-46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43页 |
3.2.2 模型构建 | 第43-46页 |
3.3 考虑不规则形边界的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优化 | 第46-54页 |
3.3.1 几种不规则形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 | 第47-50页 |
3.3.2 不规则凸边形/凹边形的功能区面积计算 | 第50-51页 |
3.3.3 切割线位置的确定 | 第51-52页 |
3.3.4 不规则形功能区之间距离计算 | 第52-53页 |
3.3.5 功能区相斥的处理 | 第53-54页 |
3.4 考虑内部障碍物的不规则形物流园区布局优化 | 第54-67页 |
3.4.1 问题描述 | 第54-55页 |
3.4.2 问题分析 | 第55-56页 |
3.4.3 聚类优化模型 | 第56-58页 |
3.4.4 分散遗传聚类算法设计 | 第58-63页 |
3.4.5 切割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3.4.6 分散遗传切割算法的设计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评价 | 第68-83页 |
4.1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8-71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68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68-69页 |
4.1.3 数据获取 | 第69-71页 |
4.2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评价模型 | 第71-74页 |
4.2.1 优势关系粗糙集理论 | 第71-72页 |
4.2.2 基于优势关系粗糙集的物流园区布局评价模型 | 第72-74页 |
4.3 算例 | 第74-82页 |
4.3.1 指标权重确定 | 第75-77页 |
4.3.2 决策表的建立 | 第77-78页 |
4.3.3 数据的离散化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基于Flexsim的物流园区布局仿真 | 第83-107页 |
5.1 物流园区布局仿真模型构建 | 第83-86页 |
5.1.1 Flexsim简介 | 第83-84页 |
5.1.2 物流园区布局仿真模型构建 | 第84-85页 |
5.1.3 物流园区仿真模型运行与调试 | 第85-86页 |
5.2 统计指标分析 | 第86-87页 |
5.3 算例 | 第87-106页 |
5.3.1 A物流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 第87页 |
5.3.2 A物流园区布局仿真 | 第87-96页 |
5.3.3 A物流园区统计指标输出 | 第96-102页 |
5.3.4 统计指标分析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