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冯惟敏的生平与著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冯惟敏的家世与生平 | 第11-14页 |
第二节 冯惟敏的著述与版本 | 第14-17页 |
第二章“耽诗成夙癖,声价动江关”——冯惟敏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17-43页 |
第一节“缘江山色供诗兴,风入蓬窗杜若香”——山水纪游诗 | 第17-22页 |
一、山水纪游诗之“素心” | 第17-19页 |
二、山水纪游诗之幽情 | 第19-20页 |
三、山水纪游诗之哲思 | 第20-22页 |
第二节“当筵歌舞转鸣銮,四海交游共此欢”——寄赠酬和诗 | 第22-27页 |
一、“情”“文”相长的寄赠酬和诗 | 第22-24页 |
二、“穷”“达”参半的寄赠酬和诗 | 第24-27页 |
第三节“殷勤一点苍生念,不博当朝赫赫名”——哀时悯农诗 | 第27-32页 |
一、风调雨顺之喜,天灾连年之忧 | 第27-29页 |
二、苛政之痛,黎庶之悯 | 第29-32页 |
第四节“端坐还成咏,因窥千古心”——咏物诗 | 第32-37页 |
一、托物起兴,景情相照的咏物诗 | 第32-34页 |
二、“高调”情感与浪漫色彩并具的咏物诗 | 第34-35页 |
三、淡景轻描,抒写心性的咏物诗 | 第35-37页 |
第五节“莫厌广文太萧索,小窗时复一微吟”——其他诗类 | 第37-43页 |
一、咏怀诗 | 第37-39页 |
二、咏史诗 | 第39-40页 |
三、军事题材诗 | 第40-41页 |
四、民歌题材诗 | 第41-43页 |
第三章“古调应难和,高风信可攀”——冯惟敏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3-54页 |
第一节 雅丽与雄豪兼备的创作风格 | 第43-47页 |
一、雅丽的创作风格 | 第43-45页 |
二、雄豪的创作风格 | 第45-47页 |
第二节“好古”“爱奇”的创作理念 | 第47-54页 |
一、“好古”的创作理念 | 第48-51页 |
二、“爱奇”的创作理念 | 第51-54页 |
第四章 诗由性出,声与政通——冯惟敏的诗学理论 | 第54-65页 |
第一节“花下诗狂才半醉,不妨呼酒换金铛”——求诸性情的诗学理论 | 第54-59页 |
一、自谓“狂”生,吟咏性情 | 第54-56页 |
二、格奇调高,性雅情真 | 第56-59页 |
第二节“家世相传清白吏,一毫不染是根基”——贯于理道的诗学理论 | 第59-65页 |
一、理道之家学儒教 | 第60-62页 |
二、理道之忠君爱民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