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2.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体域网的嵌入式压缩感知研究 | 第14页 |
| 1.2.3 在嵌入式起搏心电数据压缩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压缩感知存在的相关问题 | 第15页 |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 2 基于嵌入式的起搏心电数据采集与感知前端设计 | 第18-28页 |
| 2.1 起搏心电图的解析 | 第18-20页 |
| 2.1.1 VVI起搏心电图分析 | 第19页 |
| 2.1.2 AAI起搏心电图分析 | 第19-20页 |
| 2.1.3 DDD起搏心电图分析 | 第20页 |
| 2.2 硬件子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 第20-24页 |
| 2.2.1 起搏心电数据感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第21-22页 |
| 2.2.2 前置放大滤波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 第22-23页 |
| 2.2.3 移动监护终端机的研究与设计 | 第23-24页 |
| 2.3 蓝牙通信的研究与设计 | 第24-26页 |
| 2.4 移动监护终端软件系统的设计 | 第26-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起搏心电信号的稀疏表示 | 第28-38页 |
| 3.1 压缩感知稀疏化理论的概述 | 第28-29页 |
| 3.1.1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 | 第28-29页 |
| 3.1.2 稀疏信号的定义 | 第29页 |
| 3.2 起搏心电信号的稀疏变换 | 第29-36页 |
| 3.2.1 常见小波函数的分析 | 第30页 |
| 3.2.2 稀疏变换下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2.3 MIT-BIH心电信号稀疏表示的处理 | 第31-33页 |
| 3.2.4 起搏心电信号稀疏表示的处理 | 第33-36页 |
| 3.3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36-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测量矩阵的设计与优化 | 第38-46页 |
| 4.1 测量矩阵的理论概述 | 第38-39页 |
| 4.2 测量矩阵的设计 | 第39-41页 |
| 4.2.1 测量矩阵的设计准则 | 第39页 |
| 4.2.2 测量矩阵设计的关键问题 | 第39-40页 |
| 4.2.3 测量矩阵的类型 | 第40-41页 |
| 4.3 常见测量矩阵的构造 | 第41-43页 |
| 4.3.1 随机高斯测量矩阵的构造 | 第41页 |
| 4.3.2 随机贝努利矩阵的构造 | 第41-42页 |
| 4.3.3 部分正交测量矩阵的构造 | 第42-43页 |
| 4.3.4 托普利兹和循环测量矩阵的构造 | 第43页 |
| 4.4 本文中测量矩阵的设计 | 第43-4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5 起搏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与性能分析 | 第46-59页 |
| 5.1 几种常见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 第46-48页 |
| 5.1.1 贪婪算法 | 第46-47页 |
| 5.1.2 凸优化算法 | 第47-48页 |
| 5.2 起搏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 | 第48-50页 |
| 5.2.1 MIT-BIH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 | 第48-49页 |
| 5.2.2 起搏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重构 | 第49-50页 |
| 5.3 压缩感知重构性能的评价 | 第50-55页 |
| 5.3.1 常见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 5.3.2 MIT-BIH心电信号的性能评价 | 第51-53页 |
| 5.3.3 起搏心电信号的性能评价 | 第53-55页 |
| 5.4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5-5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