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州县官员财政责任及其追究述论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7页 |
(一)关于清代地方官员的责任、问责研究 | 第11-14页 |
(二)关于地方财政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研究内容及重、难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重点问题 | 第18页 |
(三)难点问题 | 第18页 |
四、基本资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基本资料 | 第18页 |
(二)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清代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 第19-27页 |
一、中央财政组织及其职能 | 第19-22页 |
(一)户部 | 第19-21页 |
(二)户部直属性机构 | 第21-22页 |
(三)晚清时期的中央财政机构改革 | 第22页 |
二、地方财政官员及其职掌 | 第22-25页 |
(一)一般性地方文职官员 | 第22-23页 |
(二)专职性地方财政官员 | 第23-25页 |
三、基层乡村的税收组织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清代州县及其官员财政责任 | 第27-41页 |
一、清代州县及其职掌 | 第27-29页 |
(一)知州 | 第27-28页 |
(二)知县 | 第28-29页 |
二、赋税征收范围 | 第29-32页 |
(一)田赋 | 第29页 |
(二)漕粮 | 第29-30页 |
(三)杂赋 | 第30-31页 |
(四)关税 | 第31页 |
(五)厘金 | 第31-32页 |
三、税收起运和存留责任 | 第32-37页 |
(一)起运 | 第32-36页 |
(二)存留 | 第36-37页 |
四、钱粮交代和奏销责任 | 第37-41页 |
(一)交代 | 第38-39页 |
(二)奏销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州县官员的财政责任追究 | 第41-52页 |
一、官员财政责任追究的主要类型 | 第41-43页 |
(一)行政处分 | 第41-42页 |
(二)刑罚制裁 | 第42-43页 |
二、官员财政责任追究的一般程序 | 第43-44页 |
三、官员财政责任追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规定 | 第44-52页 |
(一)户口、田亩 | 第44-46页 |
(二)催征 | 第46-48页 |
(三)漕运 | 第48-49页 |
(四)盐法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州县官员的财政责任及其追究评析 | 第52-64页 |
一、官员财政责任及其追究的积极作用 | 第52-53页 |
(一)保证国家财税需求 | 第52页 |
(二)惩治地方官员腐败 | 第52-53页 |
二、官员财政责任及其追究的消极影响 | 第53-64页 |
(一)官员履行赋税责任致使州县产生亏空 | 第53-59页 |
(二)官员钱谷责任追究引发抗租抗粮斗争 | 第59-62页 |
(三)官员以钱粮为首导致政务偏废 | 第62页 |
(四)官员被频繁追究造成州县人才不稳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