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1.1 我国玉米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 作物氮素营养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3 玉米氮素营养的变化规律 | 第13-14页 |
| 1.4 植物氮营养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1.5 玉米氮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 | 第21-25页 |
| 2.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3页 |
| 2.4 可行性分析 | 第23-24页 |
| 2.5 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5-88页 |
| 第一章 东北春玉米整个生育期营养指标动态变化 | 第25-36页 |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1.1.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 1.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 1.2.1 东北春玉米土壤无机氮动态及与营养指标相关性 | 第27-29页 |
| 1.2.2 玉米整个生育期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29-33页 |
| 1.2.3 玉米整个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 1.3 讨论 | 第34-35页 |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光谱特征研究 | 第36-48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 2.1.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 2.2.1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冠层光谱特征 | 第38-39页 |
| 2.2.2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光谱“三边”特征 | 第39-41页 |
| 2.2.3 不同品种春玉米冠层光谱特征及聚类分析 | 第41-46页 |
| 2.3 讨论 | 第46页 |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营养指标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 | 第48-55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 3.1.2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 3.2.1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 | 第49-52页 |
| 3.2.2 东北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 | 第52-53页 |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 3.4 结论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东北春玉米氮营养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及校验 | 第55-70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 4.2.1 春玉米植株氮含量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及校验 | 第56-62页 |
| 4.2.2 春玉米叶片氮含量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建立及校验 | 第62-68页 |
| 4.3 讨论 | 第68-69页 |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东北春玉米叶绿素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及校验 | 第70-78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 5.2.1 喇叭.期叶绿素含量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建立及校验 | 第71-74页 |
| 5.2.2 吐丝期叶绿素含量光谱指数预测模型建立及校验 | 第74-77页 |
| 5.3 讨论 | 第77页 |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基于高光谱优化NDVI值反演玉米叶片氮含量 | 第78-85页 |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 6.1.1 试验材料 | 第78-79页 |
| 6.1.2 试验方法 | 第79-80页 |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 6.2.1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叶片NDVI值差异 | 第80-81页 |
| 6.2.2 NDVI测定值与计算值相关性 | 第81-82页 |
| 6.2.3 NDVI值与叶片氮相关性 | 第82页 |
| 6.2.4 玉米叶片氮含量的NDVI反演 | 第82-83页 |
| 6.3 讨论 | 第83-84页 |
| 6.4 结论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85-87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10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