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通信、信号论文--铁路信号论文--联锁(车站信号)论文

驼峰场联锁功能仿真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1-13页
        1.2.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编组站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驼峰场联锁仿真系统第15-22页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第15-18页
        2.1.1 CIPS系统第15-16页
        2.1.2 SAM系统第16-18页
    2.2 驼峰自动化系统第18-20页
    2.3 驼峰场联锁仿真系统第20-22页
第3章 驼峰场联锁功能仿真的总体设计第22-30页
    3.1 系统的总体结构第22-23页
        3.1.1 系统的功能结构第22-23页
        3.1.2 系统的工作流程第23页
    3.2 系统静态数据介绍第23-28页
        3.2.1 站场型数据第24-26页
        3.2.2 采集驱动数据第26-27页
        3.2.3 进路表数据第27-28页
    3.3 系统通信数据第28-30页
        3.3.1 通信初始化第28页
        3.3.2 通信帧格式约定第28-30页
第4章 驼峰场联锁功能仿真的详细设计第30-59页
    4.1 数据初始化第30-33页
        4.1.1 站场型数据初始化第30-31页
        4.1.2 采集驱动位数据初始化第31-32页
        4.1.3 进路表初始化第32-33页
    4.2 命令处理第33-38页
        4.2.1 溜放命令第35页
        4.2.2 调车命令第35-36页
        4.2.3 取消进路和人工解锁命令第36-38页
        4.2.4 仿真命令第38页
    4.3 进路处理第38-56页
        4.3.1 溜放进路处理第38-46页
        4.3.2 调车进路处理第46-56页
    4.4 仿真模拟第56-59页
第5章 驼峰场联锁功能仿真的实现第59-69页
    5.1 系统的类结构第59页
    5.2 系统实现第59-69页
        5.2.1 溜放进路功能实现第60-63页
        5.2.2 调车进路功能实现第63-67页
        5.2.3 故障仿真功能实现第67-69页
结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视野计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区的功能评估
下一篇:6个染色体区域的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