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理由第11-12页
        1.1.2 选题目的第12页
        1.1.3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1 卓越教师第13页
        1.2.2 教师培养模式第13-14页
        1.2.3“U-G-S”协同培养模式第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第14-18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第15-17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思路第19页
        1.4.3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2章“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的背景第20-31页
    2.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第20-22页
        2.1.1 教育综合改革对教师质量提高的诉求第20-21页
        2.1.2 教师教育既有“痼疾”对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呼唤第21-22页
        2.1.3 教师能力提升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需求第22页
    2.2 教师培养多方合作阶段的探索与反思第22-31页
        2.2.1 教师培养多方合作的历史发展第23-25页
        2.2.2 教师培养多方合作的主要类型与案例分析第25-28页
        2.2.3 教师培养多方合作阶段的经验与教训第28-31页
第3章“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第31-48页
    3.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第31-35页
        3.1.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建构的政策引领第31-32页
        3.1.2“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第32-35页
    3.2“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组织体系第35-38页
        3.2.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第35-36页
        3.2.2“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组织形式第36-38页
    3.3“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协同内容第38-48页
        3.3.1 创立全方位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体系第39-40页
        3.3.2 改革招生环节,促进乐教、适教的优质生源报考第40-41页
        3.3.3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学化设置课程体系第41-43页
        3.3.4 整合优化师资队伍体系第43-45页
        3.3.5 开展教学研究第45-46页
        3.3.6 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46-48页
第4章“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运行体系第48-55页
    4.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运行模型建构第48-50页
        4.1.1 职前阶段“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运行模型第48页
        4.1.2 入职阶段“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运行模型第48-50页
        4.1.3 在职阶段“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运行模型第50页
    4.2“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第50-53页
        4.2.1 政策经费保障第51页
        4.2.2 制度保障第51-52页
        4.2.3 师资力量保障第52页
        4.2.4 专家团队保障第52页
        4.2.5 资源平台保障第52-53页
    4.3“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评价监督机制第53-55页
        4.3.1 联席会议第53页
        4.3.2 第三方评议机构第53-54页
        4.3.3 卓越教师培养委员会第54-55页
第5章“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与解决方案第55-61页
    5.1“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第55-58页
        5.1.1 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第55-56页
        5.1.2 政策及国家立法等制度因素不完善第56页
        5.1.3 协同三方的协作意识和内驱力不强第56-57页
        5.1.4 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标准缺失第57-58页
    5.2“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完善及解决方案第58-61页
        5.2.1 推动“U-G-S”协同的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法制化建设进程第58页
        5.2.2 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探索第58-59页
        5.2.3 以激励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参与意识第59-60页
        5.2.4 加快各类标准制定进程第60-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芽酚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肿瘤活性
下一篇:绒泡菌目几种黏菌的培养、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