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第11-17页 |
1.3.1 国外关于茶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关于茶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文献评价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可能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第19-26页 |
2.1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历史 | 第20页 |
2.2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成就分析 | 第20-23页 |
2.3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 第26-36页 |
3.1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 | 第26-28页 |
3.1.1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的机遇 | 第26-27页 |
3.1.1.1 绿色、生态消费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生态茶饮品市场需求必将大幅增加 | 第26页 |
3.1.1.2 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体制的变革将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 第26页 |
3.1.1.3 优惠的茶产业发展政策 | 第26页 |
3.1.1.4 松阳县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 | 第26-27页 |
3.1.2 松阳县茶产业的挑战 | 第27-28页 |
3.1.2.1 QS制度的限制 | 第27页 |
3.1.2.2 产品质量的“绿色”壁垒依旧是国际贸易的重大障碍 | 第27页 |
3.1.2.3 外地茶业品牌对市场份额的冲击 | 第27页 |
3.1.2.4 对茶资源综合利用保障不强,发展后劲乏力 | 第27页 |
3.1.2.5 新型饮料产品对传统茶叶市场的冲击 | 第27-28页 |
3.2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28-33页 |
3.2.1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 第28-29页 |
3.2.1.1 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 | 第28页 |
3.2.1.2 区位优势 | 第28页 |
3.2.1.3 技术优势 | 第28-29页 |
3.2.1.4 需求旺盛 | 第29页 |
3.2.1.5 初步形成产业企业群,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 第29页 |
3.2.2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的劣势 | 第29-33页 |
3.2.2.1 茶产业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 | 第29-31页 |
3.2.2.2 茶园防灾能力弱 | 第31页 |
3.2.2.3 采茶劳动力短缺 | 第31页 |
3.2.2.4 茶业精深加工滞后,茶产品高附加值较低 | 第31页 |
3.2.2.5 现代茶产业多元化市场需求变化 | 第31页 |
3.2.2.6 同质竞争、产地复制,使茶产业发展风险加剧 | 第31-32页 |
3.2.2.7 茶产业单位面积增值压力增大 | 第32页 |
3.2.2.8 茶经营主体薄弱 | 第32页 |
3.2.2.9 茶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3.3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 第33-36页 |
3.3.1 产业定位 | 第33-34页 |
3.3.2 发展思路 | 第34页 |
3.3.3 发展原则和目标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促进松阳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36-41页 |
4.1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茶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4.1.1 优化茶园设施,完善生态标准茶园建设 | 第36-37页 |
4.1.1.1 实施茶叶智能化物联网建设 | 第36页 |
4.1.1.2 推进茶园日常管理的机械化进程 | 第36页 |
4.1.1.3 深化茶叶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 | 第36页 |
4.1.1.4 完善茶园基础设施 | 第36页 |
4.1.1.5 创新茶园的复合生态生产模式 | 第36-37页 |
4.1.1.6 完善生态标准化茶园建设 | 第37页 |
4.1.2 推进标准化名优茶厂建设 | 第37页 |
4.1.3 构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第37页 |
4.1.4 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 | 第37页 |
4.2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提升茶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第37-38页 |
4.2.1 建设茶叶加工园区和茶叶集中加工区 | 第37-38页 |
4.2.2 深化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 第38页 |
4.2.3 加快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 第38页 |
4.3 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推进茶叶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 第38页 |
4.3.1 健全茶叶市场网络 | 第38页 |
4.3.2 建设现代物流园 | 第38页 |
4.4 坚持依托品牌打造,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 | 第38-39页 |
4.5 坚持锤炼茶业文化,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软实力 | 第39页 |
4.5.1 加强茶文化研究 | 第39页 |
4.5.2 加快茶文化普及 | 第39页 |
4.5.3 加大茶文化产品开发 | 第39页 |
4.6 坚持旅游协同推进,同步挖掘茶产业发展新业态 | 第39-40页 |
4.6.1 打造绿色茶产业综合体 | 第39页 |
4.6.2 继续做好茶叶观光园建设 | 第39-40页 |
4.6.3 倾力打造好旅游精品线路 | 第40页 |
4.7 坚持开放理念兴茶,全方位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