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2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8页 |
1.3 硅基负极研究进展 | 第18-39页 |
1.3.1 硅基负极的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3.2 硅基负极的纳米结构 | 第19-23页 |
1.3.3 硅基负极的复合 | 第23-25页 |
1.3.4 硅基负极的电解液添加剂 | 第25-28页 |
1.3.5 硅基负极的粘结剂 | 第28-33页 |
1.3.6 硅基负极的导电添加剂 | 第33-34页 |
1.3.7 硅基负极的集流体 | 第34-35页 |
1.3.8 预锂化技术 | 第35-37页 |
1.3.9 硅基负极全电池失效研究 | 第37-3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第二章 硅基负极全电池循环失效分析研究 | 第42-64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电池的制备和测试 | 第43-46页 |
2.2.1 负极材料的制备 | 第43页 |
2.2.2 全电池的制备和测试 | 第43-45页 |
2.2.3 扣式半电池的制备和测试 | 第45-46页 |
2.3 电池的拆解和表征 | 第46-47页 |
2.3.1 全电池的拆解和半电池的组装测试 | 第46页 |
2.3.2 全电池拆解后的表征 | 第46-47页 |
2.4 结果和讨论 | 第47-61页 |
2.4.1 材料的半电池性能 | 第47-48页 |
2.4.2 材料的全电池性能 | 第48-49页 |
2.4.3 全电池的拆解分析 | 第49-53页 |
2.4.4 全电池拆解半电池分析 | 第53-57页 |
2.4.5 全电池拆解ICP、EDS分析 | 第57-58页 |
2.4.6 全电池的dQ/dV-V和dV/dQ-Q曲线分析 | 第58-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三章 金字塔结构微米硅锥循环裂纹和SEI膜研究 | 第64-78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65-66页 |
3.2.1 金字塔结构微米硅锥的制备 | 第65页 |
3.2.2 微米硅锥表面纳米孔的制备 | 第65-66页 |
3.3 材料表征和测试 | 第66页 |
3.3.1 模拟电池组装 | 第66页 |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页 |
3.3.3 材料表征 | 第6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3.4.1 微米硅锥的表面裂纹 | 第66-68页 |
3.4.2 纳米孔的影响 | 第68-70页 |
3.4.3 成膜添加剂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4 SEI膜厚度的研究 | 第71-72页 |
3.4.5 倍率对SEI膜厚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3.4.6 成膜添加剂对SEI膜厚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锂-联苯-二甲氧基乙烷溶液的电子和离子输运特性及锂电池中的应用 | 第78-90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样品制备 | 第78-79页 |
4.3 材料表征和测量 | 第79-81页 |
4.3.1 离子和电子输运特性的测量 | 第79页 |
4.3.2 磷酸铁锂极片的制备 | 第79页 |
4.3.3 半液流电池的组装 | 第79-80页 |
4.3.4 负极片的制备和预锂化 | 第80-81页 |
4.3.5 电池的测试 | 第81页 |
4.4 结果和讨论 | 第81-88页 |
4.4.1 Li_xBp (DME)_(9.65)溶液的直流极化分析 | 第81-83页 |
4.4.2 Li_xBp (DME)_(9.65)溶液的阻抗谱 | 第83-85页 |
4.4.3 Li_xBp (DME)_(9.65)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85页 |
4.4.4 半液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85-87页 |
4.4.5 负极材料的预锂化 | 第87-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及参加的会议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