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 塞贝克系数 | 第10-11页 |
1.2 热导 | 第11-13页 |
1.2.1 声子散射 | 第11-12页 |
1.2.2 低热导材料的探索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脉冲核磁共振 | 第15-29页 |
2.1 原子核的自旋 | 第15-16页 |
2.2 塞曼分裂 | 第16-17页 |
2.3 矢量模型 | 第17-22页 |
2.3.1 旋转坐标系 | 第18-20页 |
2.3.2 90°脉冲时间 | 第20页 |
2.3.3 自旋-晶格弛豫 | 第20-21页 |
2.3.4 自旋-自旋弛豫 | 第21-22页 |
2.4 固体核磁共振 | 第22-27页 |
2.4.1 线型 | 第22-23页 |
2.4.2 半高宽 | 第23-24页 |
2.4.3 位移 | 第24-25页 |
2.4.4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2.4.5 四极相互作用 | 第26-27页 |
2.4.6 化学屏蔽各向异性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9-41页 |
3.1 样品制备 | 第29-34页 |
3.1.1 封管 | 第29-31页 |
3.1.2 熔化 | 第31-33页 |
3.1.3 压片 | 第33-34页 |
3.2 核磁共振谱仪 | 第34-40页 |
3.2.1 硬件 | 第34-37页 |
3.2.2 自旋回波 | 第37-38页 |
3.2.3 魔角转动 | 第38-39页 |
3.2.4 变温实验 | 第39-40页 |
3.3 其他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3.1 XRD | 第40页 |
3.3.2 DSC | 第40-41页 |
第四章 CuAgSe的核磁共振研究 | 第41-57页 |
4.1 运动致窄效应 | 第41-43页 |
4.2 实验细节 | 第43-44页 |
4.3 CuAgSe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4.3.1 XRD | 第44-45页 |
4.3.2 DSC | 第45页 |
4.4 CuAgSe的核磁共振结果 | 第45-52页 |
4.4.1 概述 | 第45-47页 |
4.4.2 奈特位移 | 第47-48页 |
4.4.3 高温谱线 | 第48页 |
4.4.4 Cu离子动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4.4.5 离子运动和晶格热导之间的关联 | 第50-52页 |
4.5 热效应/混合运动离子效应模型 | 第52-55页 |
4.5.1 热效应 | 第53-54页 |
4.5.2 混合运动离子效应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CuAgSe中Cu离子运动能力的调控 | 第57-71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57-60页 |
5.1.1 扩散机制 | 第58-59页 |
5.1.2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5.2 结构表征 | 第60-64页 |
5.2.1 XRD | 第60页 |
5.2.2 DSC | 第60-64页 |
5.3 核磁共振结果 | 第64-68页 |
5.3.1 概述 | 第64页 |
5.3.2 谱线线宽 | 第64-67页 |
5.3.3 奈特位移 | 第67-68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68-70页 |
5.4.1 相变 | 第68-69页 |
5.4.2 中高温线宽变化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CuAgS/Cu_2S中Cu离子运动行为的核磁共振研究 | 第71-85页 |
6.1 CuAgS的结构分析 | 第71-73页 |
6.2 结构表征 | 第73-74页 |
6.2.1 XRD结果 | 第73页 |
6.2.2 DSC结果 | 第73-74页 |
6.3 CuAgS的核磁共振结果 | 第74-78页 |
6.3.1 分析 | 第74-76页 |
6.3.2 WIEN2K计算 | 第76-78页 |
6.4 Cu_2S的核磁共振结果 | 第78-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99-10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