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回族二十三坊社会文化生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7-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3 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9-10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1.4.1 关于社区的研究 | 第11页 |
1.4.2 关于寺坊的研究 | 第11-15页 |
1.4.3 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4 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 | 第17-20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文献资料收集法 | 第21页 |
1.5.2 访谈法 | 第21页 |
1.5.3 参与观察法 | 第21-22页 |
2.历史图景中的寺坊 | 第22-27页 |
2.1 寺坊的缘起 | 第22-23页 |
2.2 寺坊的形成过程 | 第23-25页 |
2.3 寺坊的组织形式 | 第25-27页 |
3.中国伊斯兰教制与寺坊 | 第27-30页 |
3.1 掌教制的缘起 | 第27-28页 |
3.2 掌教制的分类 | 第28-30页 |
3.2.1 哈儿迪掌教制 | 第28页 |
3.2.2 伊玛目掌教制 | 第28页 |
3.2.3 阿訇掌教制 | 第28-30页 |
4.乌鲁木齐市二十三坊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41页 |
4.1 乌鲁木齐市回族溯源 | 第30-31页 |
4.2 乌鲁木齐市清真寺及二十三坊的形成 | 第31-32页 |
4.3 乌鲁木齐市回族二十三坊简介 | 第32-39页 |
4.4 乌鲁木齐市回族二十三坊所属教派划分 | 第39-41页 |
5.寺坊:个人与清真寺间的互动 | 第41-45页 |
5.1 物质资源的互动 | 第41页 |
5.2 符号资源的互动 | 第41-45页 |
6.意识与仪式:乌鲁木齐市回族二十三坊的文化变迁 | 第45-62页 |
6.1 寺坊意识:聚居的共同体到想象的共同体 | 第45-49页 |
6.1.1 寺坊情怀的延续 | 第45-46页 |
6.1.2 居住地的选择 | 第46-49页 |
6.2 仪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第49-62页 |
6.2.1 宗教仪式 | 第50-54页 |
6.2.2 民俗仪式 | 第54-60页 |
6.2.3 饮食习惯 | 第60页 |
6.2.4 宗教节日 | 第60-62页 |
7.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 第62-64页 |
8.文化惯性与时代变迁的纠结 | 第64-68页 |
8.1 如今的乌鲁木齐市回族二十三坊 | 第64-65页 |
8.2 如何实现乌鲁木齐市二十三坊的现代化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