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头、长距离倒虹吸管水力特性及结构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2章 流体计算及流固耦合基本方法理论 | 第16-24页 |
| 2.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 2.1.1 流体力学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2.1.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18页 |
| 2.1.3 湍流模型 | 第18-19页 |
| 2.1.4 多相流模型 | 第19-20页 |
| 2.1.5 网格类型 | 第20页 |
| 2.1.6 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 2.2 模态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21-22页 |
| 2.3 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22-23页 |
| 2.3.1 弹性体的结构动力学方程 | 第22页 |
| 2.3.2 流固耦合求解方法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倒虹吸水头损失理论分析 | 第24-33页 |
| 3.1 基本参数及方法 | 第24-27页 |
| 3.1.1 雷诺数 | 第24-25页 |
| 3.1.2 相对粗糙度 | 第25页 |
| 3.1.3 实用管道穆迪图 | 第25-26页 |
| 3.1.4 达西-魏斯巴赫公式 | 第26页 |
| 3.1.5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 | 第26页 |
| 3.1.6 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 第26-27页 |
| 3.2 水头损失理论计算 | 第27-31页 |
| 3.2.1 沿程水头损失计算 | 第27-29页 |
| 3.2.2 局部水头损失计算 | 第29-31页 |
| 3.3 过流能力判定 | 第31-3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倒虹吸整体管段水力特性三维数值分析 | 第33-59页 |
| 4.1 计算模型参数 | 第33-38页 |
| 4.2 水相分布分析 | 第38-48页 |
| 4.3 速度分布 | 第48-53页 |
| 4.4 压强分布 | 第53-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倒虹吸最底部管段三维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59-78页 |
|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 5.2 计算参数及允许应力 | 第61-62页 |
| 5.3 明管布设无过水时静力分析 | 第62-67页 |
| 5.4 明管布设时模态分析 | 第67-71页 |
| 5.5 明管布设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 第71-77页 |
| 5.5.1 应力分析 | 第71-74页 |
| 5.5.2 位移分析 | 第74-7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