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微循环代谢性调节和微血管单元 | 第19-29页 |
·微循环系统 | 第19-22页 |
·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 第19-21页 |
·微循环的功能 | 第21页 |
·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 第21-22页 |
·微循环调节 | 第22-24页 |
·微循环调节能力 | 第22页 |
·微循环调节的分类 | 第22-24页 |
·微血管的自律运动 | 第22-23页 |
·全身性调节 | 第23页 |
·局部性调节 | 第23-24页 |
·代谢性调节的基本模式 | 第24-25页 |
·微血管单元(MVUs) | 第25-27页 |
·微血管单元的结构 | 第25-26页 |
·微血管单元的灌注 | 第26页 |
·微血管单元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微循环低代谢调节下的灌流特征 | 第29-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实验器材和用品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实验环境温度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7页 |
·血流流速交替变化观察 | 第31-33页 |
·稀疏粒线流毛细血管血流形态的观察 | 第33-34页 |
·微静脉前毛细血管的回流形态的观察 | 第34-35页 |
·毛细血管单元的血流形态观察 | 第35-37页 |
·简单微循环网络的特殊血流形态的观察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血流流速交替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稀疏粒线流的毛细血管的血流形态分析 | 第38-39页 |
·微静脉和前毛细血管的回流形态分析 | 第39页 |
·毛细血管单元的血流形态分析 | 第39-40页 |
·简单微循环网络的特殊血流形态分析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微血管单元血流流动的实验模拟及其分析 | 第43-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和用品 | 第44页 |
·微血管模拟制作 | 第44-45页 |
·微血管单元的结构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观察要点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4页 |
·微血管单元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46-54页 |
·三个微血管单元同时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46-47页 |
·微血管单元一和微血管单元二同时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47-48页 |
·微血管单元一和微血管单元三同时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48-49页 |
·微血管单元二和微血管单元三同时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49-51页 |
·微血管单元一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51-52页 |
·微血管单元二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52页 |
·微血管单元三开放下的血流现象观察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60页 |
·微循环单元结构的探讨 | 第54-55页 |
·微血管单元的血流现象分析 | 第55-60页 |
·微血管单元开放数量与微循环网络流量的变化 | 第55-57页 |
·微循环有无直捷通路与微循环网络流量的变化 | 第57-58页 |
·微血管单元与单元间的沟通毛细血管与微循环网络流量的变化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2-65页 |
(一) 微循环低代谢调节下的灌流特征 | 第62-63页 |
(二) 微血管单元血流流动的实验模拟及其分析 | 第63页 |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