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1 软骨组织工程 | 第10-17页 | 
| 1.1.1 软骨组织工程的历史进程 | 第10-11页 | 
| 1.1.2 种子细胞的来源 | 第11-15页 | 
| 1.1.3 干细胞诱导成软骨细胞的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 1.1.4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实验内容 | 第17-19页 | 
| 1.2.1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1.2.2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1.2.3 实验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pESCs和ESCs的体外培养及干性基因检测 | 第19-28页 | 
| 2.1 实验细胞来源 | 第19页 | 
| 2.2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 2.3 实验耗材 | 第19页 | 
| 2.4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2.5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0页 | 
| 2.5.1 PBS的配制 | 第20页 | 
| 2.5.2 0.1%明胶的配制 | 第20页 | 
| 2.5.3 4%多聚甲醛的配制 | 第20页 | 
| 2.5.4 0.1%Triton X-100的配制 | 第20页 | 
| 2.6 实验内容 | 第20-24页 | 
| 2.6.1 pESCs和ESCs的扩增培养 | 第20-21页 | 
| 2.6.2 PCR检测干性基因的表达 | 第21-22页 | 
| 2.6.3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第22-23页 | 
| 2.6.4 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23页 | 
| 2.6.5 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标志基因 | 第23-24页 | 
| 2.7 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 2.7.1 pESCs和ESCs形态学观察 | 第24页 | 
| 2.7.2 PCR检测pESCs和ESCs干性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24页 | 
| 2.7.3 细胞增值能力检测 | 第24-25页 | 
| 2.7.4 pESCs和ESCs的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25-26页 | 
| 2.7.5 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标志基因 | 第26页 | 
| 2.8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pESCs和ESCs在裸鼠体内形成畸胎瘤的能力 | 第28-31页 | 
| 3.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 3.2 实验耗材 | 第28页 | 
| 3.3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 3.4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 3.5 实验内容 | 第28-29页 | 
| 3.6 实验结果 | 第29-30页 | 
| 3.7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pESCs和ESCs体外形成EB及三系分化能力检测 | 第31-42页 | 
| 4.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4.2 实验耗材 | 第31页 | 
| 4.3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4.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1-32页 | 
| 4.4.1 油红O染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 4.4.2 5%硝酸银水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 4.4.3 5%硫代硫酸钠的配制 | 第32页 | 
| 4.4.4 1%番红染液的配制 | 第32页 | 
| 4.5 实验内容 | 第32-37页 | 
| 4.5.1 悬浮培养pESCs和ESCs形成拟胚体EB | 第32-36页 | 
| 4.5.2 三系分化能力检测 | 第36-37页 | 
| 4.6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 4.6.1 悬浮培养pESCs和ESCs形成的EB形态学观察 | 第37-38页 | 
| 4.6.2 PCR检测 | 第38页 | 
| 4.6.3 免疫荧光检测 | 第38-39页 | 
| 4.6.4 三系分化能力检测 | 第39-40页 | 
| 4.7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Micromass法诱导pESCs成软骨细胞 | 第42-50页 | 
| 5.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 5.2 实验耗材 | 第42页 | 
| 5.3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 5.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43页 | 
| 5.4.1 1%阿利辛蓝染液的配制 | 第43页 | 
| 5.5 实验内容 | 第43-46页 | 
| 5.5.1 micromass培养法诱导pESCs成软骨细胞 | 第43-44页 | 
| 5.5.2 表型观察 | 第44页 | 
| 5.5.3 Real-time PCR检测软骨细胞标志基因 | 第44页 | 
| 5.5.4 阿利辛蓝染色 | 第44-45页 | 
| 5.5.5 番红O染色 | 第45页 | 
| 5.5.6 免疫荧光检测 | 第45-46页 | 
| 5.6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 5.6.1 表型观察 | 第46页 | 
| 5.6.2 Real-time PCR检测软骨细胞标志基因 | 第46-48页 | 
| 5.6.3 阿利辛蓝染色 | 第48页 | 
| 5.6.4 番红O染色 | 第48页 | 
| 5.6.5 免疫荧光检测 | 第48-49页 | 
| 5.7 小结和讨论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团块培养法构建软骨组织 | 第50-56页 | 
| 6.1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 6.2 实验耗材 | 第50页 | 
| 6.3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 6.4 实验内容 | 第51-52页 | 
| 6.4.1 团块(pellet)培养法 | 第51页 | 
| 6.4.2 形态学检测 | 第51页 | 
| 6.4.3 细胞团块H&E染色 | 第51页 | 
| 6.4.4 番红O染色 | 第51-52页 | 
| 6.4.5 免疫荧光检测 | 第52页 | 
| 6.5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 6.5.1 形态学检测 | 第52-53页 | 
| 6.5.2 细胞团块的H&E染色 | 第53页 | 
| 6.5.3 番红O染色 | 第53页 | 
| 6.5.4 免疫荧光检测 | 第53-54页 | 
| 6.6 小结和讨论 | 第54-56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