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连续梁桥水平转体监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桥梁转体施工方法简介 | 第9-10页 |
1.2.2 转体桥梁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3 桥梁转体施工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铁路连续梁桥水平转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第14-29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5页 |
2.1.1 工程基本概况 | 第14页 |
2.1.2 桥梁主要设计标准 | 第14-15页 |
2.2 转体系统施工 | 第15-18页 |
2.2.1 下转盘施工 | 第15-16页 |
2.2.2 球铰制造与安装 | 第16-17页 |
2.2.3 转体结构撑脚 | 第17页 |
2.2.4 转体结构上转盘 | 第17-18页 |
2.2.5 转体结构牵引力计算 | 第18页 |
2.3 悬臂梁的平衡称重及配重设计 | 第18-23页 |
2.3.1 试验内容 | 第18-19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3.3 称重试验 | 第22-23页 |
2.4 转体施工工艺 | 第23-28页 |
2.4.1 转体前准备工作 | 第26页 |
2.4.2 试转体 | 第26-27页 |
2.4.3 正式转体 | 第27-28页 |
2.4.4 封固上、下转盘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铁路连续箱梁及转体部位仿真分析 | 第29-44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桥梁结构分析一般过程 | 第29-30页 |
3.2.1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2.2 施加荷载和约束 | 第30页 |
3.2.3 求解 | 第30页 |
3.2.4 后处理 | 第30页 |
3.3 主梁施工阶段仿真模拟 | 第30-35页 |
3.3.1 主梁参数 | 第31-32页 |
3.3.2 施工阶段模拟 | 第32页 |
3.3.3 确定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3.4 荷载 | 第33页 |
3.3.5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4 转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35-42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3.4.2 转体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零号块结构空间局部应力分析 | 第44-55页 |
4.1 引言 | 第44-48页 |
4.1.1 空间有限元模型 | 第44-46页 |
4.1.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46页 |
4.1.3 主梁内力提取 | 第46-47页 |
4.1.4 零号块端内力 | 第47-48页 |
4.2 零号块结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第48-54页 |
4.2.1 最大悬臂状态局部应力分析 | 第48-51页 |
4.2.2 成桥阶段状态局部应力分析 | 第51-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铁路连续梁桥施工监控 | 第55-83页 |
5.1 转体施工监控方法和内容 | 第55-57页 |
5.1.1 转体施工监控方法 | 第55-56页 |
5.1.2 转体施工监控内容 | 第56-57页 |
5.2 主梁及转体结构施工监控 | 第57-82页 |
5.2.1 称重试验结果 | 第57-60页 |
5.2.2 线形控制 | 第60-67页 |
5.2.3 应力监测 | 第67-69页 |
5.2.4 应力监测结果 | 第69-79页 |
5.2.5 转体过程监测 | 第79-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