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明清时期徽州木雕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课题研究的动机 | 第8-9页 |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2 影响徽州木雕艺术的发展因素 | 第12-18页 | 
| 2.1 地理环境对徽州木雕的影响 | 第12-13页 | 
| 2.2 人文因素对徽州木雕的影响 | 第13-15页 | 
| 2.2.1 雄厚的经济实力影响 | 第13-14页 | 
| 2.2.2 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 | 第14-15页 | 
| 2.3 徽州民居建筑及民间艺术对徽州木雕的影响 | 第15-18页 | 
| 2.3.1 徽州民居与徽州木雕 | 第15页 | 
| 2.3.2 徽州砖、木、石三雕艺术与徽州木雕 | 第15-16页 | 
| 2.3.3 新安画派、徽州版画与徽州木雕 | 第16-18页 | 
| 3 格物致知在徽州木雕中的体现 | 第18-32页 | 
| 3.1 格物致知的涵义 | 第18-19页 | 
| 3.2 邑中巧匠所体现的格致观 | 第19-22页 | 
| 3.2.1 匠师对木材的认知积累 | 第19-20页 | 
| 3.2.2 匠师严谨、专一的雕刻态度 | 第20-22页 | 
| 3.3 融会贯通的雕刻工法 | 第22-25页 | 
| 3.3.1 徽州木雕的雕刻工具 | 第22-23页 | 
| 3.3.2 徽州木雕的工法 | 第23-25页 | 
| 3.4 徽州木雕的题材类别及文化内涵 | 第25-32页 | 
| 3.4.1 徽州木雕题材的文化内涵 | 第25-26页 | 
| 3.4.2 徽州木雕题材之人物类 | 第26-27页 | 
| 3.4.3 徽州木雕题材之花草鸟兽类 | 第27-28页 | 
| 3.4.4 徽州木雕题材之戏曲典故 | 第28-29页 | 
| 3.4.5 徽州木雕题材之山水风景类 | 第29-30页 | 
| 3.4.6 徽州木雕题材之诗文楹联类 | 第30-31页 | 
| 3.4.7 徽州木雕题材之装饰类 | 第31-32页 | 
| 4 格物致知的修养工夫及徽州木雕的价值意义 | 第32-35页 | 
| 4.1 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工夫 | 第32页 | 
| 4.2 徽州木雕的价值意义 | 第32-35页 | 
| 4.2.1 徽州木雕的文化价值 | 第33页 | 
| 4.2.2 徽州木雕的审美价值 | 第33-34页 | 
| 4.2.3 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 | 第34-35页 | 
| 5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